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90后和“90后”把养老院“哏”成网红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10/25 7:30:26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天津市南开区红日南路上,静雅养老院,最近“哏”出了圈,甚至红上了央视新闻——社交平台上,它叫“哏都养老院”,90后“捧哏者”陈卓和一群“90后”老人们一起,自导自演的短视频,在网络上打造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领地。

  由此,流量,逐渐从线上转移到线下,让这个原本平平无奇、主打一个清净雅致的养老院,陡然间跨界成了“网红打卡地”。镜头前的老人们,也破圈成了“新晋网红”。

  九十岁的老太太扶着助行器拿着教鞭“上课”,一群七八十岁的“学生”身穿中学校服嬉笑打闹,28岁的陈卓拿着手机各种角度忙碌拍摄……这些是静雅养老院的日常画面,也是网络社交账号@哏都养老院的哏事 中,视频的产出场景。

  在这个由短视频构建的平行世界里:有爱捉弄学生、以“啥也不是”为口头禅的余老师;调皮捣蛋的“显眼包”卡尔;也有担任捧哏一角的鲍勃和爱帮老师搭把手的凯瑟琳……这些英文“艺名”,据说是某位英语博主来养老院时帮忙取的。而如今,其知名度已经远大于老人们的本名。

  现实世界中,文案创作、脚本撰写、现场摄像等环节,都是陈卓独自负责,他既是“捧哏者”、“制片人”,更是静雅养老院的院长。

  如今,@哏都养老院的哏事 这一账号的粉丝数已突破70万,累计获得400多万个赞。

  而实际上,此前从事服装行业的陈卓今年3月才接手二叔创办的静雅养老院,“我想活得纯粹一些。在养老院,我面对的都是活生生的人,这让我觉得有意义。”

  拍摄短视频上传到网络上,算是震动静雅养老院的一桩“平地起惊雷”的大事——陈卓的这番大胆尝试,确是给了老人们表演的舞台,所以多位老人也愿意主动加入其中。

  回顾创作之初,陈卓表示,“哏都养老院”名字的由来,与天津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城市精神相关——天津向来被冠以“哏都”之称。

  “一开始受到天津乐观搞笑‘城市精神’的启发,我只是想记录和传播一些好玩的、快乐的日常,后来慢慢开始结合网络热点创作段子,去传递乐观积极的态度。”陈卓希望改变大多数人心中对养老院的刻板印象,让大家看一看真实的养老院是什么样的,“养老院的磁场不是阴郁和消极,我们这儿就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老年社区。”

  起初,水花不大。但当推出《化学课“逝验”》系列视频后,“哏都养老院”受到了广泛关注,成为了静雅养老院跃身网红的“转折点”。其中,在最火的一条视频中:余老师让学生卡尔辨别气体成分。在卡尔猛吸一口后,她表示硫化氢是有毒气体,正确的方式应该是扇闻。下一幕,在南天门前,佛祖问卡尔:“你是怎么来的?”卡尔背着手回答:“化学老师让我来的。”

  视频中化学老师的扮演者叫余幽芳,也就是“余老师”,今年90岁,曾在天津耀华中学担任化学老师。“哏都养老院”爆火之后,有不少朋友联系上她,调侃她变成网红了。

  “一开始就是玩,没想到现在受到了这么大的关注。”余幽芳说话温温吞吞,但轻声细语间会反复强调,虽然她是主角,但这不是她一个人的功劳,是整个团队共同的努力。

  白头银发、标志性黑框眼镜,这是另一位主角“卡尔”陈维真。因长相酷似《飞屋环游记》里的主角老爷爷,网友也称他为卡尔爷爷。

  和余幽芳一样,最初,他也抱着玩一玩的心态参与了短视频的拍摄,没想到“一炮而红”。有一次,看着大老远从北京骑2个小时摩托车、跨越100多公里来看自己的“粉丝”,他直呼:“不理解,理解不了。”

  坐在养老院大厅的沙发上,“卡尔”陈维真展示着刚刚打印出的脚本,“我基本都是当场记一句演一句,提前背了也会忘。”

  后来推出的《人间清醒》系列,又成为了让“哏都养老院”的流量被拱向高歌猛进状态的推手——八九十岁老人口中说出的“拒绝精神内耗,有事直接发疯”、“建议不要给年轻人建议”、“坚持不自律,本身也是一种自律”、“不要因为睡懒觉而自责,因为你早起也创造不了什么价值”等“扎心句”戳中了很多年轻人的内心,不少网友直呼:治好了我的焦虑!

  确实,“哏都养老院”发布的视频大多是积极、乐观、搞笑的,但主角老人们却大多有身体上的不便或痛苦。所以,“哏”,并不是真的都与生俱来。有时候,这些参与表演的老人们,要演绎的“哏”,更多的是经受过磨难后的一种自我慰藉,以及对生活的重新认知——人到了一定的岁数,身体机能往往退化得要比想象中快,例如心脏搭桥的“爱丽丝”、脑梗半身不遂的“鲍勃”、末梢神经炎的“卡尔”、浑身疼的“余老师”......

  在天津密云路上,距离“哏都养老院”不到2公里的地方,有一家叫做“爱情码头”的KTV,这是“卡尔爷爷”陈维真和他的好友们经常唱歌的场所。

  “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教我如何不想她?”陈维真用长着老年斑、不太灵活的手拿着麦克风,声音异常洪亮,唱的十分起劲。即便因为末梢神经炎,他的手指无法弯曲。

  在唱歌之前,他会先吼几声开开嗓,然后不好意思地说:“好多年轻人的歌我都不会唱,周杰伦啊,薛之谦啊,他们的歌我都不会。”

  唱歌是陈维线年,他在天津公交集团工作,从中心公园到西站二路公交车的方向盘,他握了将近二十年。每天晚上12点开完最后一班的时候,他会一边收车一边唱歌。没有专业学过唱歌,陈维真却可以用意大利语唱《今夜无法入睡》。

  “我不会意大利语,就是一边听一边模仿。”这位网友眼中永远乐观的老顽童,在看不见的屏幕背后,却曾深受疾病困扰——1999年时,因患有格林·巴利综合征,陈维真全身瘫痪在床。这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他的手脚完全动不了,只能躺在床上,连掉一块手帕都捡不起来,“医生下了两次病危通知书,我愣是活下来了。”

  后来,在老伴的照顾下,通过十来年的恢复,在漫长的痛苦中,陈维真重新从床上爬起来,一点点练习站立和行走。

  来到养老院是陈维真自己也愿意的事情。他说,孩子平时工作忙,养老院有专门的人照顾挺好的,而且业余生活也很丰富,“拍拍短视频挺有意思的,让我觉得有点小成就,生活好像没有那么‘苟且’了,活出了辉煌!”

  在视频创作的过程中,陈卓觉得,这也是他自我认知更迭的一个过程,“正是和老人们相处的所感所得,推动着我去创作了《人间清醒》这个系列的作品。想通过视频告诉年轻人,凡事没什么大不了的,要有活下去的乐观和勇气。”

  对内,养老院的“自然生态”,由此逐渐发生了变化——拍视频不仅关乎视频中的几位主角老人,也影响了养老院的其他老人。

  养老院一楼的A105房间,时不时会传出新闻播报声。屋内,56寸彩色电视的正前方,坐着一位脚穿黑色老布鞋、身套黑色羽绒马甲、拄着红棕色拐杖的老人。他叫张继光,今年90岁,是静雅养老院里年纪最大的老人之一,看《新闻联播》是他最大的爱好,“我从8寸电视的时候就开始看,一天都没落下过。”

  但陈卓和其他老人们拍短视频的“动态”,搅动了这一方平静的湖水,也拨动了张继光的时间表盘——他不再只是待在房里坐,而是每天吃完午饭后,会拄着拐杖在院里溜达几圈,围观视频的拍摄过程。

  渐渐地,这变成了张继光的消遣习惯。有时,看着“卡尔爷爷”讲错台词,他还会在旁边眯着眼笑一笑。

  “拍视频这件事儿是我们全院的事。”陈卓说,没有在镜头前表达自己的老人,也会在现场观看拍短视频的过程,“这就如同坐在小剧场里,作为台下的观众,他们也参与当中。”

  自从走红后,“哏都养老院”最近还得接待慕名而来的媒体。养老院接待厅的沙发上,“卡尔”对着镜头用意大利语唱着《我的太阳》;休息区的木椅上,“爱丽丝”看着录音笔有些紧张……

  “其实不光是疾病,在他们过去的生命当中,一定也有过非常多的苦难和坎坷,但是他们依然都好好地活到了今天。”陈卓说,通过和老人们的接触,他得出一个感悟:这个世界上苦难重重,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但是它的意义就在于,你只有了解了这件事,才能完成对生命的超越,“通过短视频的创作以及和老人们的相处,我对生命的理解在一点点变得更深刻,也希望进一步去探讨我们面对疾病、衰老和死亡时的姿态。”

  在“哏都养老院”的一个视频中,余老师给电话本里一个个打不通的号码打上叉,代表着这个人的离世,旁边的人调侃她手里的不是电话本而是生死簿。在段子谈笑间,沉重的生死话题被摆上桌面。

  90岁的张继光说,死亡是“顺其自然、听天由命”的事情。80岁的陈维真认为,“人生嘛,就是从生到死”的一个过程。

  而在和他们朝夕相处的90后陈卓看来,“正是因为死亡这一道坎,有了生命的局限性,有了对死亡的不安和焦虑,才使得世间的一切事物有了意义。从这群老人的身上,我们可以感知到强大的豁达和平静的力量。”

  “老年人其实很简单,你经过他身边的时候和他打个招呼,他就会很开心。”“哏都养老院”负责日常照料工作的工作人员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大部分老年人心中会有一种失落感,这种失落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自我价值感的缺失。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价值感其实就是关注的目光。

  “为什么通过短视频,许多老年人的心情变得更好、心态更乐观?我觉得是有了关注、牵挂和注视。”在陈卓看来,不管是带着老人们拍视频,还是玩一些其他的东西,他所做的都是为了让老人们重新找到自己的价值感,“通过社交媒体上积极正向的评论,让老人们发现,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多来自陌生人的善意和关注,这是老人们这几十年的生命当中从未体验过的。”

  结束采访前的那天傍晚,陈卓手拿着一袋锡纸包好的羊肉串,推开养老院的侧门,大步走向坐在轮椅上的演员“鲍勃爷爷”。下一秒,“鲍勃爷爷”抬头接过热气腾腾的羊肉串,笑得很开心。

  截至2022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8004万人,占总人口的19.8%。老龄化的加剧迫使我们进一步地去关注银发群体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这是一个宏大的社会命题,但落点到陈卓和“哏都养老院”,以及所有养老院,这种命题带来的迫近感变得更加强烈:“这不是依靠某个个体可以去解决的事情,我只能尽力让养老院的老人们每天都过得开心,然后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可以关注、甚至加入到老年人群体的公共服务中来。”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