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盘点丨2016年综艺格局:收视与点击的江湖明星走下神坛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6/17 18:36:28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写盘点,无非是把一些发生过的旧事重提。久了,也就味同嚼蜡。这次,咱们来点不一样的——少实例,多观察,非普及。涉及多面,请勿对号入座。

  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在回忆过去时表示,“当时我们看到的所有的电视节目、电视剧,可以说他们的收视率90%以上都是假的。”——我不想断章取义,但它并不是空穴来风。

  2016年的收视率江湖,大概是啥样?收视率对赌依然存在,甚至白纸黑字泄漏出来过。有赌局就有买卖,看一部不买收视率的电视剧所引发的血案,就知道贵圈的问题有多严重了。

  更可怕的是,某一晚的CMS52城收视率显示,过1的综艺节目有七档,好一个平均呵。严厉反腐的大局之下,平台方不敢胡来,那么制播分离中“制”的那一方,便成了马仔……凡此种种,都是为了那个“赌”字。

  收视率只需要搞定样本户就行了,播放量生态却是另外一回事。路过的与看完整期及整季的,意义可不一样。别看各平台不断吹嘘单期多少多少,只要能把播放量的枝枝蔓蔓解释得很完美,基本就是真的。

  很简单,只有客户驱动,播放量真假才有十足的价值。当“老鼠屎”的,一般是这些情况:客户贴片需求没有被满足;平台为了水位画饼;制作方为了给投资方讲故事;粉丝为偶像莫名其妙刷存在感求上位等等。

  虽然我们口口声声说,数据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但如果没有数据,还能拿什么来衡量?暂时还找不到。所以,收视率与播放量这两个指标,还是硬指标。

  做综艺节目的门槛越来越高,这话绝对不是矫情。别看一年的节目数量那么多,能真正够得上节目流水线标准的,不多。成本那么高,扑街的那么多,到底是谁在飞蛾扑火呢?

  平台自己做。当下一个很现实的情况是:一线卫视勉强能保证周末档有节目,周间档偶尔有点补位。虽然在排播环节、已知炮灰的情况下有些疏漏,但总体不至于无米下锅。二三线卫视,一年能保证有一档头播综艺,就算谢天谢地了。不信?请看一下排播表。

  没有制播分离前,节目都是平台自己做。但因为现在综艺热,需要的节目太多了,平台制作方面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在议价能力以及利益分配方面,寡头正在慢慢形成。

  有趣的是,虽然不是每个节目都由台里做,但是头部节目台里都会有投资,特别是二三线卫视。毕竟也需要政绩的嘛。当然,也有的成分在,说不定就中了呢。

  上市公司做。可以这样说,如今这年头还能玩大综艺的,不是为了画饼就是脑子被烧坏了。所以,一看有上市公司背景的节目,其动机也就很明显了。人傻钱多,凯子不断冒,但是冒的演技也日益精湛了。

  创业公司做。这样的情况很多见,特别是从综艺流水线出去的人,总觉得做节目这事很容易。他们大概的方式是:忽悠个客户,搞定了平台,弄了一个自认为天下无敌的模式,然后就开工。收视率,好操作,花点钱。播放量,也好操作,找点厉害的水军。最后导致这样的局面出现:收视率样本户就那么点,各家轮流排。刷播放量的门槛越来越高,网站的技术升级促成了新的道魔对抗。

  至于其他做节目的原因,已经不成主流了。为了情怀为了套现为了取悦为了完成任务,只是沧海一粟罢了。成本如果不是上亿,节目弄出来都丢人。以前还能看到“裸奔”,现奔一次就倾家荡产,甚至还有哥们真的跳了楼。奔不起啊!

  上方一道令下,买卖模式体系基本断了念想。虽然说每个台都有名额,但懂事的都不会用。所以,在这个形式下,综艺模式圈现状如何?

  戛纳逛一圈回来,大模式没啥亮眼的,小模式早就有人下手“联合研发”了。买卖模式的公司以前只管拉客及微创新,现在则要负责怎么实现“全盘中国化”。其实就是chao。

  之前已经合作过的节目,要全部去韩化——改名字、改核心环节、去韩国团队等等。

  之后还想与韩国团队合作,怎么办?源头融合,各种偷偷摸摸地进行,签保险合同,权责分明。

  至于其他国家的模式,也差不多是参照韩国的进行。保险点总是好事,谁也不知道哪块玻璃会出现裂痕。四季度某一线卫视的某节目就因为全盘韩化,全部拍完了也不能播出。明年某一线卫视某现象级节目的核心环节要求去韩化,一旦去掉这个环节,整个节目都不成立了。后续如何,估计就是公关的范畴了。

  今年其实已经有大量“原创”节目出现了,但是说实话,能够得上高标准的还是很少。东一个奖,西一个奖,都是花钱买的。这玩意本来是给客户看的,但客户根本不在乎!他们只想知道:你这节目那么牛,我的销量为什么那么少?所以,拼(chao)拼(lai)凑(chao)凑(qu),大抵是明年的综艺模式主流。

  再斗胆说一句:从市面上已经曝光的新节目模式来看,明年看不到爆款节目的迹象,更别说现象级。所以,还是老牌节目当巨头。

  算节目制作成本,明星片酬占2/3已经不是什么怪事。放眼望去,哪个节目没有明星?没有明星那还能叫节目?有关明星这事,可以掰开了揉碎了说。

  明星片酬为什么那么高?因为客户需要,平台需要。什么样的明星能值回客户投放,什么样的明星能拉收视率,大伙心里明镜似的。在这种情况下,稀罕物便水涨船高。你说有不贵的明星吗?当然有。但是大家会去请吗?逐利的年代,都别站在那装道德大爷。

  花了那么多钱,效果就线万元片酬请的明星,节目最后也扑街,这并不是什么怪事。效果为什么不好呢?当然不能全怪明星,但这样的节目一定是很迷信明星的,所以死得并不冤枉。请记住,节目是流水线综合作业的产物,而不是挂羊头卖狗肉的江湖游医行当。别以为赚了钱就行,这样做一竿子买卖的明星,在这个行业也就很难有第二单生意了。

  整体来看,明星的使用已经到了理性的阶段。砸钱,真的砸不起了。明星也相对克制了,懂得爱惜羽毛。开高价者,要么是明星为难节目组曲线拒绝,要么就是自己作死。开低价者,要么是还人情,要么就是要更多——股份、分红、资源交换、有拖油瓶需求等等。

  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免费的明星已经快要绝迹了。还记得圈内那几个王牌的访谈节目吗?他们就是靠通告艺人维持生计的。可事实上,这些节目也玩不下去了。

  “金主爸爸”——是这个行业给客户的尊称。节目开始就要喊,节目中间的植入越灵活越好,最好是主持人花式体现……我曾经参加过某卫视的招商会,老总要求自己的员工在2小时内必须回复客户电话,无条件执行。为什么这位老总这么看重客户?来看一个真实案例:某卫视在四季度本来要上一个音乐节目,没想到快要开拍时,接到客户撤单的要求,节目最后流产。

  2016年,整体综艺圈的收入都在放缓。一线卫视,赚钱是肯定的,但是不会赚很多。二线卫视,某些过去收支平衡的,今年也在亏损,有些甚至不做综艺了。三线卫视,已经不再加入综艺热潮,你们玩你们的,千万别@我。

  更可怕的是,按照以往的常规走法,节目组自认为懂了客户,事实上并非如此:客户今天要高端用户,明天说不准就要三四线用户;客户今天看好音乐节目,明天说不定就要垂直领域明显的节目;客户今天要的是量,明天就要量+口碑。在这个一切皆有可能的年代,一句“撤单”就能把人吓得半死,一个“感知不到”就能把综艺艺人弄得灰头土脸。

  当然,说来说去,还是总体的经济形势不好。要是肉多,根本不用管僧多还是僧少。

  整个营销环境,是以预算为中心的。说自己好的手段有一万种,只需要不断搞小创新就能实现。谁火就贴谁——微博热搜,粉丝已经能找到刷榜的内在逻辑;谷阿莫,一夜间被消费得干干净净;咪蒙,正在被孔方兄攻陷。别人说我们不好的,也有一万种手段去攻陷。威逼利诱+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再不行就开告。久而就之,这个行业就没有真话了,满眼都是通稿及马屁文。

  节目组开心投资方开心老板开心宣传方也开心,只有观众不开心:傻X,自娱自乐呢。

  与圈内人聊天,他们最大的困惑就是——观众已经越难越取悦了。搞个真人秀,会被说综艺感不强。弄几个明星,会被说人设层次不够。弄个新模式,会被骂有抄袭之嫌。千辛万苦弄一个后期感很强的节目,会被指剪辑混乱。直播导点播,会被批评剧情丢失、精髓拿捏不准……您难道还没看出来吗,现在的观众越来越专业,名词术语满屏飞,手艺人真是容不得半点马虎。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