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脱口秀大会》:嬉笑怒骂中的社会关怀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8/14 10:11:12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近日,一档新推出的喜剧脱口秀节目《脱口秀大会》,在再创收视新高的同时,亦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回看中国脱口秀类节目的“江湖”,《脱口秀大会》能在五花八门、各显神通的同类节目中脱颖而出、引领新潮,不仅因其制作水准的精良与国际化,更重要的是在嬉笑怒骂间引发的对社会问题的拆解与启发。可以说,《脱口秀大会》使得“笑声”重新扎根于青年人日常生计的社会土壤中,以汲取时代的世道人心为养料,培育出中国式喜剧的新枝芽。

  腾讯视频的《脱口秀大会》给观众的第一印象是其在节目制作细节中的“工匠精神”与“拿来主义”——现场使用“有线麦”、素人组队的对战设计、场内外的多种互动都独具匠心;而音乐风格、舞美设计、多位置视效的配合,较多受到欧美“单口喜剧”(“Stand-up Comedy”)形式的启发。此外,制作团队巧妙融合东西方的喜剧传统,引入日本“漫才”和音乐喜剧等形式,成为实验本土“单口喜剧”品类里的先驱。

  通过这些融合,节目重新定义了中国综艺节目纠结多年的“本土化”问题。在此,本土化并非一定是教条化的“中国元素”,而是兼容并包、为我所用的“拿来主义”原则,正如主创者李诞所说,只要讲脱口秀时本土观众笑了,那就是本土化了。

  早期的《今晚80后脱口秀》将脱口秀演员主体定位于80后,《脱口秀大会》在此基础上又加入了90后的参与。随着90后人群基本走出校园、大规模进入社会,在面临各式社会压力和问题时,他们也形成了基于自身代际文化的应对方式。而只有进入这种新的“时代精神”内部,才能创作出具有生命力的青年文化,正如团队主创所说,“讨好年轻人是无用功,谄媚年轻人更是死路一条。”

  新一代人面对的社会竞争和生存压力更大,但也发展出了更具弹性的解构能力,而《脱口秀大会》将这些“敢于跟一切痛苦开玩笑”的青年人请上舞台,不带预设偏见地让他们的生存状态得以展露。

  每一位脱口秀演员都自带“标签”,这种“标签”既是自黑与互黑的“槽点”,也使《脱口秀大会》变成一幅新时代的社会众生相,每一个已经步入社会的青年人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得以相互辨认,达成情感的共鸣。

  由此,较之出自同一团队之手的《吐槽大会》,《脱口秀大会》最大的改变是从“人”转向“事”,这一转变使其内容从明星私生活转向具有公共性的社会议题,预示喜剧综艺节目开始努力探索承载社会价值的可能。

  《脱口秀大会》开播至今的主题有“这个标签我不背”、“你真的有朋友么”、“对不起,我不是第一名”、“北上广爱来不来”等等。而在让大家很有共鸣的 “北上广爱来不来”这期中,合租房、地下室、地铁高峰等“接地气”的话题,戳中了大多数“北漂”青年的“痛点”。当Rock说,“北京地下四层的房租非常便宜,但我还是选择了地下二层,因为我比较喜欢住在高层”时,现场观众的爆笑中又有着些许无奈,很多弹幕都显示“看哭了”、“笑中带泪”等。但辛酸反讽之后,不是全盘解构,而是一种能笑对生活的释然,虽然“北漂”不易,但是每一个年轻人都在这里努力奋斗着。

  《脱口秀大会》很好的还原了“Stand-up Comedy”的三层递进式表演结构。首先用精彩的段子让现场的表演达到幽默效果,让观众发笑;继而道出喜剧内核中的深刻含义,引出观众对话题的感悟和思考;最后再笑对生活的荒诞,并在笑声中寻求一种与生活的和解之道。

  相比于煽情,喜剧也可以承载生活的重量,通过戏谑与讽刺,展开深刻的“社会言说”。一个狂欢的时代并不缺少笑声,缺少的是包含着深刻理性的“高尚的笑”。正是在那些拆解禁忌的巧妙思考中,时代最广泛的诉求与意见,才得以在笑声的缝隙中流淌出来。

  如何在新时代继往开来,创造出符合社会和市场要求的喜剧艺术,如何超越80、90后的自我调侃,使得青年人对更为广泛的社会群体和议题形成关照,打造“中国式脱口秀”,腾讯视频的《脱口秀大会》还仅仅只是一个开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