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文化之窗丨路演究竟被寄托着怎样的期待?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8/22 15:13:18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今年暑期档的热度有目共睹,频出的佳作接力成为热议的焦点,总票房也刷新170亿大关。在火热的暑期档中,引人关注的还有频频登上热搜的电影路演。由于堵车,《巨齿鲨2》主演吴京只能骑共享单车赶往路演现场,引发网友热议。

  路演是一种常见的电影宣发方式,这并不新鲜。让人惊讶的是,在电影宣发线上渠道完全打开的今天,路演这种看似古早的宣发方式依旧坚挺地存在,且丝毫不见颓势。主创不辞辛苦奔波于各个城市,一天赶多场、费时又费力的路演,从性价比上远没有一场带货直播见效快。在今天,路演究竟被寄托着怎样的期待?

  上周,某影片路演,一天之内安排了六家影院的六个场次,几乎场场爆满。票价从300元到1000元不等,高于普通票价十倍以上。但如此高的票价也没能阻止影迷的热情,参与抢票的大学生王嘉琪回忆,那一场次的电影票几乎是秒没。

  路演,就是电影主创人员与媒体、观众在线下见面的一种影片宣传方式。关于路演的雏形,业内公认的是2000年前后国产电影在北上广等城市举行的电影首映礼。如今,路演早已经下沉到二三四线城市,也不再局限于一场一次,全国巡回路演几乎是电影宣发的必备动作。正在上映的《孤注一掷》《热烈》等影片,都在不同程度地开启路演。

  作为一种“广而告之”的行为,路演自然承载着主创对票房的期待。但其实,路演一直面临着从业者的质疑。知名导演冯小刚就曾抨击路演“劳民伤财”。今年年初,参与《不止不休》路演的演员张颂文,也曾发文思考路演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每部电影上映后,路演都是避不开的环节,年复一年,流程大都相似:电影结束后,主创亮相,与主持人、观众互动,最后邀请在场观众为电影宣传。他的观点,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的看法,即电影好不好,由自身质量说了算,路演能发挥多少作用,效果似乎微乎其微。

  事实正是如此。路演的最终目的固然都是为了票房,但我们实际上很难直观地看到路演与票房的正相关性。以今年上映的几部电影为例,《不止不休》《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辗转多个城市路演,后者票房刚刚过亿,前者则仅有五千多万。同样,《流浪地球2》《消失的她》也没有放弃跑路演的步伐,却跻身迄今为止今年票房总榜的前三名。

  总的来说,路演似乎是一件性价比极低的事情,至少其宣传效果并不如直播间卖票来得立竿见影。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某影片主创在忙着线下路演的同时,也不忘依赖直播带货,一场直播就卖出20万张电影票。就拿此次某影片路演来说,一天六个场次,一个场次不过百十张票,从见效快慢上来看远不能与前者相较。

  电影路演的步伐并没有因为层出不穷的质疑声而有所放缓。路演历时通常超过一个月,主创团队奔波于各个城市,一天赶场多家影院。早在2015年,《万万没想到》就凭借35天跑完100个城市的500场路演,成为电影路演的纪录保持者。更近一些,《流浪地球2》将路演的主舞台设置在大学校园,历经23天走了18座城市的35所学校。日本导演新海诚更是携新作《铃芽之旅》来中国进行跨国路演……片方如此乐此不疲,不由引人好奇,电影路演究竟价值几何?

  路演虽然不能充当票房的主力,却大有锦上添花的作用。尤其在电影上映前期,频繁的路演能宣传造势,向媒体和核心观众推介电影,形成口口相传的效果。近年来,很多影片开始将路演重心转移到高校,正是看中了大学生群体在影片口碑发酵过程中的作用。前后两部《流浪地球》,都将高校作为路演的重要站点。对于科幻类题材,高校学生既是潜在的观众,也能针对影片提出更有价值的观点和建议。

  此外,路演在路演城市自带关注度。一般而言,早在路演影院和场次确定之前,网络平台上就开始流传着相关消息,并定向推送给当地网友,先打响一炮知名度。而后,抢票、路演反馈等相关信息的刷屏,几乎充当了影片宣传的自来水,层层叠加扩大影片在当地的曝光度。这种定向的宣传,当前唯有路演才能做到。当然,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潜在目的,路演作为加强片方与影院联系的方式,能客观上帮助片方争取到更好的影院排片率。

  如今的路演,已经不能单纯用线下宣发四个字来定义。在短视频的辅助配合下,花样百出的路演往往引发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在《封神》路演现场,有观众向纣王扮演者费翔提问,片中王后和妲己厮杀的时候,看到浴池里血色翻涌,更担心谁。费翔回答:“殷寿这个人完全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谁活着都无所谓,谁浮出来他就可以利用谁”。这一片段被剪辑上传到网络上,“费翔专治恋爱脑”的话题便发酵起来。由于费翔发言恰合当前网友情绪,体现了演员本人对角色的深刻理解,随之引发了一部分网友对影片的兴趣,可谓实现了线下路演与线上宣传的联动。

  电影路演的不可替代性,以及片方为何始终不愿意放弃电影路演,或许能从中窥见一些答案。

  尽管现在电影宣发途径五花八门,或上综艺节目,或做客直播间,但普通观众能与电影主创人员见面甚至交流互动的机会还是只能通过路演满足。抛开票房、宣传等因素的考量,电影创作者需要从观众的近距离接触中获取最真实、最鲜活的反馈和感受,从而寻找到创作的路标所在。

  但不可否认,路演质疑不断,还是因为路演实际上有许多可以改进的空间。对于这次某影片路演,王嘉琪期待已久,不断关注此类消息,但提起路演的感受,她直言有些失望——先是心心念念的一位主演并没有到场,而且她所买的路演场次并没有留出与观众互动的时间,体验大打折扣,准备的礼物也送不出去;至于主创团队,来来回回分享的都是同样的内容,媒体的提问也不见新意,“花三百多买的电影票有些不值”。诚如她的感受,目前的路演,大多还是停留在走过场的层面上。

  与不太用心的路演流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电影路演票价一般比普通票价高出不少。因此,愿意买单者多为粉丝,期待听到更多公允评价的电影创作者往往不能如愿。电影路演,变形为对着片中演员念“小作文”的粉丝见面会,成了粉丝的自娱自乐。因参演明星商业价值被抬高的电影路演票,也给了黄牛可乘之机,不得不引起重视。

  路演,既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电影宣发方式,理当是一方值得用心耕耘的土壤。不管电影营销手段如何升级换代,路演这种看似原始甚至显得有些过时的宣传方式,其特有的现场体验感亦无法取代。片方应该更充分设计路演环节,给予观众应有的体验,在路演的基础上,利用更多元化的媒介辅助宣传。路演的影响力,其实不必局限于一院一场,也不必局限于一城一地。给路演以足够的重视,才能深度撬动路演的辐射面,收获预想的效果。(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梦馨 实习生 郭珂岑 报道)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