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遇见天坛》 一场古文化“跨古越今”的再流行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1/10 16:41:40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1986年,天坛公园原总工程师徐志长在接待前来天坛参观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丈夫爱丁堡公爵一行百余人时,解答着女王的提问。女王说,对环境的祈求,中国是更综合且全面的,就这样,女王被天坛圈了粉。

  11月1日晚播出的《遇见天坛》文化盛典上,文化名家徐志长回忆着当时的场景,也让所有看客在他的讲述中,感受着这场古文化“跨古越今”再流行的大美之感。

  热度上,北京卫视《遇见天坛》开播至今收视持续领跑,全网总播放量近9亿;口碑上,节目不但频频被央媒点赞,更被广电总局树为文化综艺范本。而在《遇见天坛》持续攀升的热度带动下,天坛更以“时尚”的名义爆红,天坛大爷们健身盛况刷屏,大波年轻人也纷纷前来打卡拍照,与这些老年人试比高。

  根据天坛公园公布的数据,北京卫视《遇见天坛》以探寻“神乐署”为核心的首期节目播出一周后,天坛神乐署游客剧增6倍,其中年轻观众增幅明显,成为新的网红打卡地。并吸引杨幂、迪丽热巴、蔡徐坤、Angelababy等一大波艺人参与,引领文化认知风潮。

  早前就有粉丝留言称:“因为蔡徐坤才去看节目的,我能感觉到他说的’撞击’的感觉,是一种‘归属感’,你会觉得这是属于中华民族的声音。”天坛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祭祀宫殿,传统文化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空中楼阁”,《遇见天坛》以文化为核、娱乐为壳,用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传统”与“时代”融合,构建了一场古文化“跨古越今”再流行的盛宴。

  热度高、口碑好,是所有品类综艺节目一直想要完成的KPI,而有意思更有意义,则始终是文化节目深耕的课题。

  热度方面,《遇见天坛》开播首期即抢占省级卫视CSM35城同时段第二的位置,这对于一档崭新的文化类节目而言显然是足以强大信心的“开门红”。开播共八期正片,截止目前,新浪微博 #遇见天坛#线亿,相关明星嘉宾参加节目的微博话题持续霸屏。

  从数据来看,《遇见天坛》的热度属于稳步上扬,这也与节目从开播第一期到如今收官的口碑转化有莫大关系。共青团中央、光明日报、光明网、环球网等主流央媒接连发声点赞,广电总局将其树为文化综艺范例,除了官方点赞以外,《遇见天坛》每一期的开播也伴随着微博、朋友圈等社交平台的刷屏,实力上演着“口碑转化流量”的范本。

  随着热度的攀升和口碑的零差评,《遇见天坛》还带动着观众对天坛文化的探究欲望,借由偶像的榜样力量,指引年轻受众解锁百年天坛的文化魅力。同时,节目以热度供养内容,打破线上线下的次元壁垒,形成了看电视节目了解天坛;社交媒体发声讨论天坛、实地考察打卡遇见天坛、再形成共鸣爱上天坛的文化交互传播。

  11月1日晚,历时三个月的遇见天坛之旅来到了终点,天坛实习生们重聚天坛文化盛典,用《遇见天坛》、《我与天坛》、《礼赞天坛》三个部分,分享着自己与天坛的故事。

  伴随着冯绍峰、苗苗、黄明昊的讲述和一帧帧大屏幕播出的画面,所有观众一同回忆着每一期节目中记忆深刻的场景和令人回味的历史故事,穿越古今般重温天坛魅力。

  “风吹送千年的謦声响,光洒满在艾叶青台上,三生三世天坛有故事要讲……”,今年9月,随着节目播出,《遇见天坛》同名主题曲也同步上线,文化盛典上,嘉宾们现场演绎着不同版本的主题曲,各具韵味却同样经典,伴随着全明星版本MV的释放,这首同名主题曲也在网络上被网友传唱开。节目虽然告一段落,但受众对天坛、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却没有削减。

  根植传统文化血脉、一改“说教式”强输出模式,让嘉宾发挥偶像力量以观众视角探究天坛文化,以身体力行体验天坛各部门日常工作过程磨合观众感知传统文化的“沟壑”,实现历史与时代同频共振。

  实际上,这档“国潮综艺”的成功,其运作模式的确有很多堪称范本值得研究之处,但文化节目出彩不难,出圈却不易。当古迹成为网红,当六百年天坛成为最in打卡地标;当微博、朋友圈里年轻人都蹭着热度追一把“天坛回忆杀”……一档国潮综艺能将“文化+”高杆玩转到各个圈层,离不开运作模式中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的因素。

  从宏观上来看,近两年市场上涌现出一大批优质的文化类节目,《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等一改往日观众对文化节目的刻板印象,用崭新的方式将文化内涵表达,几档爆款节目的刷屏无疑也验证了文化节目的可行性与市场的巨大潜力。很显然,从这方面来讲《遇见天坛》是占据天时优势的,前人铺路后人乘凉,《遇见天坛》在“前人”的探索下已经能够精准对胃受众,了解受众想看什么、想怎么看、看完之后会怎么想,于是前期铺垫去拉拢观众的成本便大大降低。

  从微观而言,众所周知完整性是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原则之一,而始建于1420年的天坛将在2030年恢复乾隆时期规制,如今天坛周边腾退工作正在进行着,这样的大动作不但振奋着所有中国人的心,也汇聚着全世界的目光。《遇见天坛》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背景下应运而生,具有得天独厚且不可复制的天然优势。

  文化类节目有一大难点,就是其中很多难以调配好娱乐外壳和文化内核的比例,或一味输出知识点忽略娱乐性,或过度聚焦明星与节目文化内核脱节,市场上这样的败笔不计其数,而这也恰恰是《遇见天坛》的成功之处。

  十余期节目,《遇见天坛》吸引了蔡徐坤、杨幂、迪丽热巴等诸多流量明星,其实在节目开播之初,很多人也担心这档节目会让明星抢尽眼球失去文化内涵,但令人欣慰的是,这些大咖在节目中并没有唱主角,而是通过自己的偶像力量代替观众的眼睛,去聆听、去感受、去身体力行,让观众在趣味中主动愿意去接受并记住与天坛有关的诸多知识点,比如杨幂和李治廷入职天坛古建部,与冯绍峰、苗苗、黄明昊一起亲力亲为的化身“泥瓦匠”参与古建筑的修复;还有张国立、杨颖通过完成“寻找祈年殿镇殿之宝”、“祈年殿冷知识解说挑战”、“蒙眼吃五谷”等一系列任务后对六百年祈年殿“三生三世”秘密的揭开,明星实习生都已自身的榜样力引领大众去感知文化的魅力。

  不仅如此,节目还使用了大量“情景再现”的方式,摒弃了说教式文化节目模式,由嘉宾出演,通过模拟场景带领观众重返历史现场,从内容打造、环节设置、主题分块等多维环节打造,以沉浸式的体验方式、寓教于乐的传播模式让受众了解历史底蕴丰厚的天坛文化,可以说《遇见天坛》探寻到了文化性与趣味性最佳平衡点,让观众以最舒服的方式学到知识、爱上传统文化。

  很多人不知道,其实《遇见天坛》并非灵感闪现,而是一道命题作文。节目创立之前,北京市宣传部专门给北京电视台下了批示“北京卫视能否推推天坛。”于是,在北京市委的直接领导下,北京电视台第一时间成立了“天坛”项目组,调集北京卫视王牌综艺节目制作团队,集中最优质资源投入到节目的研发创作之中。

  在总导演郝竞波看来,文化节目不仅仅有娱乐功能,更要有教化功能,“做文化节目一定要在文化方面进行严格的调查、梳理,不能有任何差池。”由于天坛文化涉及了生态文化、祭祀文化、礼乐文化等诸多方面,在以往综艺节目中又鲜有展现,这就更加加大了主创团队的工作量,但为了追求精益求精的节目效果和秉承观众负责的使命感,主创团队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和书籍,走访了明清史、建筑、生态等一大批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力求做到极致,这也让《遇见天坛》最终呈现的效果不仅是一档综艺,更像是一部立体呈现天坛文化各方面细节的“历史文献”。

  《遇见天坛》的成功还离不开天坛方面的支持。针对节目组,天坛成立文化专家组,全程参与节目内容的策划与把关。此外,天坛还为了节目首次开放了祈年殿殿内、皇穹宇殿内、文物库、斋宫寝宫、神乐署、显佑殿、南宰牲亭等区域。由于天坛是公园体系的世界文化遗产,所以必须要365天对游客开放,但即便如此天坛依然在各方面尽最大努力给予支持,保证节目的顺利录制。

  值得一提的是,天坛公园还邀请了原总工程师徐志长、原公园园长曲禄政以及公园文研室、办公室、管理科、保卫科、工程科、绿化科、殿堂部、票务部、管理队等几十个部门的负责人组成专家小组共同对剧本进行审稿,一天走位、一天彩排、两天协调对接和调整准备、两天实拍的录制节奏,每天拍摄自早4时开始至晚24时结束。

  此外,天坛联合北京电视台共同开发了关于天坛元素的文化创意产品,根据每期的核心内容生发出文创道具也被玩活,线上+线下全产业链开发激发潜在能量,凸显天坛这一超级文化IP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价值。北京电视台的精益求精、天坛的顶配支持,双方的强大配合保证了《遇见天坛》呈现出细节的极致。

  天时、地利、人和,共同成就了《遇见天坛》成为文化综艺范本,让天坛“火”起来,也让传统文化“活”了起来。这不仅是优质经典传统文化传播上的一次有益尝试,也是北京卫视丰富节目布局的又一创新探索。

  未来,北京卫视将继续坚守平台使命与责任,为观众提供更多高品质的文化节目。据了解,《上新了·故宫》第二季也将于11月8日在北京卫视播出,全新升级的《上新了·故宫2》将以故宫博物院馆藏的历代文物为依托,展现凝结在文物上的中华文明之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