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网小记者,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任务——对你最喜爱的老师做一期采访。根据学过的采访知识,中国网北京新英才学校小记者团做了充分的准备,影像组、文字组准备好了采访提纲,策划组罗列了一长串闪耀的名字——远见卓识的博士校长、培养了无数人才的国内名师、博学多才的海归恩师、亲如家人的班主任……
小记者白天琦同学极力主张采访的是一位90后高中语文老师梁立新,理由是,她能够拧开我们思维的闸门,让小记者笔下涌出锦绣文字,让我们在笔尖上成长!
面对五彩斑斓的生活,我们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感受,而在不少同学的作文当中,我们看到的不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而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我们不能说这样的作文不好,却总觉得单调乏味。下面借用学者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中的人生三境界“立”“守”“得”浅谈自己关于写作的一点感悟。
曾几何时,我发现孩子们交上来的作业几平是一样的格式、一样的语调,“今天早上我起得很早,我去上学。”“今天我上了一节美术课,比较快乐。”……那么丰富的生活、那么有活力的生命在他们笔下演绎成这么干瘪的语言、这么乏味的描述,那不是生活感悟,那是一个无聊的记事本!下笔愁,用三句话的训练来破解:
第一,题目要“立得深”。同样写春笋破土而出,一个孩子用“春天来了”立题,另一个用“生命进行曲”立题,深度和广度一下子就能看出差距。
第二,开头一句一定要“立得巧”。“这就是天下第一关居庸关吗?”和“今天我来到居庸关”,明显第一个开头要好些。
第三,结尾要“立得妙”,让人回味无穷。“站在山巅,耳畔似能听到华夏民族跨越千年的的魂音——自强!自强!长城!让我心生敬意。”这个结尾多有气势!
我试着走进学生的生活,引导他们去述说他们最想说的话,比如发现哪个孩子课间的惊呼,我提醒他这种惊呼就是一种最真切的生活体验,是随笔中最好的素材;发现哪个孩子情绪不好,我就提醒他可以将这种烦恼诉之于随笔;发现哪个孩子因为受到表扬而兴奋异常时,我就会下意识地提醒他可以用文字记录下来;发现赛场上他们矫健的身姿,鼓励他们用更多的词汇表达自己的喜悦……让孩子们体味到作文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把自己最独特的体验、最深刻的感受写出来。
课堂也是生活的一部分,讲到孔子的大同世界、孟子的保民而王、庖丁解牛的顺应天道、烛之武的说辩艺术、窦娥的孝顺正义、项羽和刘邦的性格决定命运、屠呦呦的大爱、加来道雄的艰辛、《雷雨》中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随时抓住课堂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加入自己的认知述说自己对文本、对人物、对情节的感悟。这,也是生活啊!
我看到了孩子们眼中的生活在丰富起来,对语文的看法发生了变化,曾经不爱学语文的孩子爱上了语文,从作文中我听到了孩子们心中花开的声音,比如祁磊同学对篮球的热爱和坚持,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情深意切;刘婧伊同学写到班主任李文君老师对她如春风化雨般的爱意;申乐涵笔中以柔克刚方法的应用,儒家思想精神的清洁和灵魂的自由的分析;龚宇冉对于中小学增加古诗文的不赞同,反其道而行之,提出实际的解决之道,如何积累与运用;白宇对《雷雨》中周朴园是否爱鲁侍萍中,对于学会放下的解读;王桔笔下一位刚强而有尊严的女性形象,虽被命运捉弄,备受屈辱,却依然保持着自己那一份不可践踏的尊严;邵沛然作文中对于课文素材的引用,对于学会爱,懂得理解爱的解读;白天琦对于情感表达的精益求精,对于青少年刚强坚毅的劝勉;夏宁晗妙笔生花的情感表达,小女孩的喜怒哀乐跃然于笔……
一字一句,一行一段,读着这样的随笔,我体验到了成功。孩子们笔下的世界早已经比我们眼中的生活更丰富了,那里面有真实的生活,还有他们独特的体验!
元和十年,江州司马送客浔阳江头,瑟瑟秋风之下,茫茫江月之中,作者用短短几句话便叙述清了时间与背景,又在字里行间借枫叶、荻花、秋瑟瑟铺下了凄凉之景,彰显出悲秋之情。
主客二人将别之时,浔阳江上响起琵琶曲,引得“主人忘归客不发”,作者以两人的状态从侧面衬托出了琴声之动人。“醉不成欢惨将别”的主客二人未曾被推杯换盏拉下脚步,如今却驻足于此被琵琶声所定格在凄凄月下,足可见琴声之妙,更可见作者笔法之高明。
“未成曲调先有情”此句一出情字当头,弦外有音,表面上诉说着有关琵琶女的所见所闻,实则是书写着自己的人生一世,遥想当年也曾居庙堂之高,一日看尽长安落花。如今处江湖之远,迁谪江州,说又说不出,忘也忘不掉,心胸之中如有一炉火尚还燃烧着安邦之志……
后文琴声再度响起,这次就在身边,一清二楚,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以比喻、拟人、夸张多种手法使人应接不暇,如同早春的百花一般竞相绽放。从浑浊沉重到轻细凄切,从雄浑激昂再到清脆尖利——戛然而止。这段诗文对曲乐的形容如行云流水、笔走龙蛇。弹奏悄然结束,但东船西舫依旧沉浸于刚才的琵琶曲中,只有一轮皓月还高高挂在天际沉于江水,可见此曲之绝妙。
继而琵琶女道出自己的身世,却原来也是京城人氏,曾几时,才华出众独占鳌头。只是年与时驰,意与日去,花容枯落,如今落魄失意,幽愁暗恨,看似写的都是琵琶女,但字里字外却是香山居士的一生,此时的景色人物已然不分你我,曾经与现在、虚拟与现实重叠碰撞,二人各道心事。作者写千古绝唱《琵琶行》,是作者与歌女的相遇,更是曾经与此时的“我”在同一个时空的碰撞。
曲终,坐下之人皆是掩面而泣,此乃情之传唱而非曲的传唱,江州司马哭的是自己的不得志,更是对当时埋没人才的社会的惋惜。此篇之所以经久不衰,便是因为以小我喻家国社会,以我之眼看世事无常、繁华落尽。
梁立新老师点评:全文气韵流畅,衔接与过渡自然,不露斧凿之痕;表面看像是对浔阳江头才子佳人的评论,实际上恰恰是作者灵魂的洗礼过程;愤慨之情,流干翰墨,辞藻瑰丽,清婉可喜;文笔练达,意亦周到,抒情恳切,意境不俗,是不可多得的有文采、有思想的文章。
美国哲学家爱默生曾说过,“除了自己没有人能知道你能做什么,甚至在做之前连你自己也不知道有这个能力。”这说明什么?
人的潜力就像是一口井水,你不挖掘的话永远没有人知道这口井有多深,也不会知道这口井有多少水。
挖掘潜力,需要智慧。三国时期诸葛亮在选人方面,很善于运用激将法,来挑起战士的勇气与智谋。
挖掘潜力,需要勇气。一位被医生确诊为残疾的美国人,已经靠轮椅代步了十几年,他甚至都觉得自己的人生好像已经没有了希望。有一天他从酒馆出来,不幸碰上了劫匪,他们一把火直接点着了轮椅。残疾人瞬间来不及想,直接起来跑了一条街。事后她说:“如果我当时不走有可能会直接被烧死,我一下子忘了一切,拼了命地逃跑,等停下来,才发现自己能够走动。”
挖掘潜力,需要契机。刘翔本是一名普通体校的学生,除了自己的努力之外,如果不是两位教练慧眼发现他并让他改行,也许刘翔仅是一个平平无奇的跳高选手。正因为这一契机使110米栏有了新的世界纪录,并造就了一位中国体育名将。
智慧勇气和契机都只是挖掘潜力的途径,最终还是要靠自己。人们也曾研究表明百米赛跑不可能超过12秒,可现在看看呢?人的潜力早就已经突破了这个极限,并朝着更快的速度去突破。科学也证明人的大脑如果将140亿的细胞全部激发的线亿本书的信息量,可直到现在,人类的大脑开发的还不到百分之十,这也说明人类的巨大潜力也尚未被激发出来。
激发潜力后,往往可以做到超乎想象的劳绩。如马拉松、红军长征、攀登珠穆朗玛峰以及一次次突破奥运会纪录的运动健儿们,是他们让我们一次次的感叹奇迹的发生。同样我们也要激发自己的潜力,要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潜力股,有时候就是要逼自己一把才能大展雄奇、有所作为。
梁立新老师点评:议论结构完整明晰,清新隽永的文字,笔灵心慧,极富诗意。本文堪称一篇典范的并列式议论文,文章首先以一位哲人的名言引入挖掘潜力的重要性,接下来从智慧、勇气和契机三个方面论证挖掘潜力途径。开头和结尾都写得不落俗套,读完这篇文,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关注社会、善于思考的良好素质和庞大的知识储备量。
梁老师的课很精彩,每个单元教学前都有个思路梳理: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问题在哪里?特色如何?每节课后,同学们要写150字感想,每周有周记练笔,且面批面改。我第一篇写出来有点小气,梁老师说要放宽思路,现在她说我的文章很大气了。
申乐涵(右)梁老师指导我们辩论:起火了,你是先救猫还是先救名画?主张救猫的说这是生命,救画的人说这是文化财富。我们为了自己的立论找了很多理由。梁老师说,没有对错,只要向核心论点靠拢就好。辩论多了,我们的逻辑思维提高很快。
每天上课前2分钟演讲,我不像别人那样慷慨激昂。每次作文,我觉得自己文采不够。我问梁老师我要怎么改正?梁老师说,你的性格偏理性,擅长说理,这很好啊,不要刻意模仿人家,这反而失去自己的特点。是啊,就是要做自己!
小记者们带着问题采访,收获满满。正如梁立新老师的目标:让每个学生有一个美丽的开始,有一个难忘的结束。(文/白天琦 郝景怡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