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助人为乐模范人物陶珍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6/22 23:54:49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今年81岁的陶珍是湖南省邵阳市第十中学的离休教师。1994年的正月初三,当人们沉浸在春节的喜庆之中,陶珍老师所患的卵巢癌已到了中晚期。这天手术过后,她恳切地问医生:“我的病情怎么样?”医生说:“手术很成功,可是……”陶老师对欲言又止的医生说:“我是教师,我能挺住,你就直说吧!”医生只得如实相告:“因治疗的最佳时期被耽误了,恐怕最多也只能挺过三年。”

  三年,1095天。大病过后的陶珍倍觉人生苦短,她更加珍惜这人生之旅的一千多个“倒计时”。她拖着羸弱之躯,全身心地投入到帮助、教育、资助、拯救青少年和特殊人群的工作中,她用满腔的热情和全部的心血,将关爱播撒每一路、每一天。她不仅创造了生命的奇迹,24年来,她挺住了痛失爱女、痛告老伴、痛失孙儿以及自己撞断手臂等一系列沉重打击,不停地奔忙在学校、监狱、街道、乡村;也创造了事业的辉煌,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全国保护未成年人十佳公民、全国十佳青少年志愿辅导员和日前的全省“绿叶奖”以及62次国家、省、市以上的表彰就是例证。

  1979年,52岁的陶珍因病离休。这个解放前就参加革命工作,新中国一成立就成为人民教师的老革命,一开始还线年的教室和讲台,但“退”是谁也违抗不了的规律。陶珍很快调整了思路,她从一个讲台退下来,走向了另一个讲台:她过去只教初中生,退下来后她从学前儿童一直教到大学生。

  当时陶珍居住在邵阳市的工业区塔北路,她看到不少双职工的邻居由于工作忙,每逢“三班倒”或“双休日”,小孩无人照料而放任自流;她多次在法庭看到一伙伙未成年人因无人管束而滑入罪恶的深渊,对此她痛心疾首。少年强则未来强,少年强则祖国强。于是创办校外学习小组的念头很快付诸于行动。

  自此,陶珍老师那50多平方米的住房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她一个人既当老师又当保姆,既教文化知识又教优良品行,而且既送学习工具又送生活用品。

  针对青少年可塑性大,上进心强的特点,陶老师建立起学校、家庭、校外学习小组“三位一体”的联教体系,并因人施教。学习上能者为师,成绩好的帮成绩差的,品行上优者作样,让三好学生班干部现身说法。同时,陶老师组织孩子们外出旅游,让他们从小就领略大自然的壮观;组织孩子们参观纪念馆,对他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组织孩子们参加公益劳动和给五保户做好事,培养他们良好习惯;请老同志给孩子们讲对敌斗争的故事,激励孩子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寒去暑来,送旧迎新。24年来,陶珍的校外学习小组办了一届又一届,在她这个校外学习小组学习过的孩子已有521人。采访中,陶珍打开她那一本本影集,如数家珍地指着一张张20多年前、10多年前、几年前的照片说:“这孩子如今已在研究所工作”,“这孩子现在外国攻读博士学位”,“这孩子现在部队已是营级干部”,“这孩子还是副主任医师”……总之,我的521个校外学习小学生的学生没有一个变坏,他们中三分之二的人考上了大学或在读重点中学。”说到此,陶珍老师脸上洋溢着满足和自豪。

  由于历史的原因,解放前就参加工作的陶珍工资一直都不高,直到1979年离休时月工资才30.7元。但她对那些寒门学子,特别是品学兼优的农村孩子倾其所有地资助,不管多么困难,也不能让他们失学。

  1997年5月,陶珍的小女儿因罹患绝症在长沙住院治疗。昂贵的治疗费用,使全家筹集的近万元钱很快花完。迫不得已,陶珍只得乘车回邵借钱给女儿治病。火车上,一群刚从省城参加完奥赛的学生与陶珍同处一个车厢。在同学们兴奋的谈论中,一位个头瘦小、衣着短小却穿着大塑料凉鞋的少年却一直沉默不语。望着这个“不合群”的学生,陶老师心里明白了八九分。她坐到这个学生旁边,问:“你叫什么名字?”答:“牛玉和。”“你的衣服为什么这么短?”“别人送的。”又问:“那你的鞋子为什么这么长?”答:“是爸爸花两块钱在地摊上买的,他说我的脚会长的。”“你参加奥赛得了什么奖?”、“物理一等奖。”

  陶珍记住了牛玉和的一切,她搂着孩子,哽咽地说:“孩子,好好读书,过几天奶奶到学校来看你。”随即她掏出身上仅有的40元钱塞到孩子的口袋里。

  女儿终于不敌病魔,撒手而去。在巨大的悲痛中,陶珍还有一份牵挂,那就是牛玉和。她抹干泪水,来到牛所在学校隆回县一中,来到牛的家乡隆回县金石桥那个山旮旯里。原来小牛还有两个弟弟在读书,三兄弟品学优良,可惜牛家极度贫困,小牛在校每天的生活费不到一块钱。

  陶珍毅然向牛的家长和学校表示:“我来资助小牛,直到他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为止。”从此,她每月从微薄的工资中,挤出50元按时给牛玉和寄去。可有谁知道,陶珍为女儿治病已欠下一大笔债务。

  5、6、7三个月,陶珍每到一月发工资时,就赶到邮局给“国贫县”的这个寒门学子汇去50元。但到8月,这50元汇款被如数退回。“这孩子怎么啦?”疑云顿生的陶珍正准备赶去隆回究根问底,牛玉和的一封来信解释了原委,原来7月份参加完高考,小牛赶到邵阳来探望陶奶奶,一进门,他就看到墙上黑色相框里小姑姑的照片。待晚上他和陶奶奶的外孙杨文彬在一起时,小牛才明白了一切。来信中小牛写道:“陶奶奶,像您这样的好人,以往我只在报刊上看到过。当我把您竭尽全力帮助我的故事告诉同学们时,大家对您无限地敬佩,羡慕我遇上了这么一位好奶奶。姑姑刚刚去世,您还欠下一大笔债,8月份学校已放假,我回到了家,这笔钱我再也不能收了。”

  高考成绩揭晓了。牛玉和以605分(超过清华录取线分)的优异成绩被华东理工大学录取。面对上万元的学费,牛玉和和家人再度陷入了困惑,他们甚至想到了放弃。陶珍知道后,赶紧把牛玉和召到市区,她领着小牛来到团市委和老干局等部门,很快从“希望工程”等款项目落实了4000元资助。接着,陶珍带着小牛来到省城,她找到省教育厅原厅长、省关工委主任刘欣森,刘厅长除了自己捐给小牛1000元外,还亲笔致函华东理工大学党委,请求减免小牛的学杂费。

  牛玉和怀揣着陶奶奶四处告化来的数千元学费,带着陶奶奶为他买的录音机及全部生活日用品,泪眼婆娑地登上东去的列车。自此,陶珍又每个月给小牛汇寄100元的生活费。寒冬来临,陶珍又牵挂着小牛衣着单薄,于是她又赶紧给小牛编织一件毛衣寄去。

  陶珍的高风亮节,也影响和感化着自家的下一代。一直与她生活在一起的外孙杨文彬从小就是一个乐施善为的三好学生。2001年6月的一天下午,杨文彬一人来到资江河边温习功课迎战10天后的高考。在临返时,一位离小杨只有20多米的一个少年跌落河中,汹涌翻滚的洪水很快淹没了这个少年。杨文彬一见状,丢下课本,一个纵身跃入江中,他奋不顾身地抓住落水少年,用力往江边推。在江边群众的帮助下,落水少年被救上了岸。也就在这时,一个巨浪打来,杨文彬被卷入江中,再无踪影。陶珍闻此噩耗,顿觉天昏地暗,全家人悲痛欲绝。

  杨文彬英勇救人壮烈牺牲的事迹在报上刊登后,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看望陶珍,牛玉和和一些参加过校外学习小组的青少年跪在陶奶奶面前,大家含着眼泪说:“陶奶奶,我们都是您的孙子,文彬哥哥去了,还有我们!”

  陶珍将自己化作春泥,呵护着含苞待放的少年儿童。同时她又伸出援手,将一个个失足青年牵出沼泽,送到光明的彼岸。在她的引导教育下,42名服刑、刑满释放及问题青年都改邪归正,他们也亲切地称陶珍为“妈妈”。

  1992年夏天,陶珍应邀参加双清区的一个青少年工作会议。会上,她得知一个姓徐的刑满释放青年出狱后衣食无着的遭遇,于是她几经周折找到了小徐,拉住他的手,诚恳地说:“我来帮你,你千万不要自暴自弃。”小徐将信将疑地点点头。

  小徐原在一家国企上班,出狱后他找到原单位,要求继续上班,可遭到厂领导的一口回绝。陶珍不厌其烦地一次次找厂领导,陈述利弊,请求厂里给小徐一份工作。厂长很不耐烦的对陶珍说:“徐是你的什么人?这么三番五次讲好话。”陶珍说:“我与小徐非亲非故,我是一个退休教师,你们对我什么态度我都不计较,只要能给小徐一份工作,我都受了。在这个时候,对小徐这样的人,能让其自食其力,比什么都重要。”

  厂领导终被陶珍的真情所感动,同意先让小徐回厂里做临时工,待以后的表现再转正。

  虽然很苦、很累、很脏,但小徐很听陶妈妈的话,他用汗水洗刷着过去的污点,并用业绩站在人生的新高度。为了让小徐彻底告别昨天,陶珍又在物色对象,要为小徐建立一个完整、温馨的家。得知河对岸的园艺场有一个女工小朱曾与小徐相处过一段时间,后因大家知道的原因与小徐分了手,陶珍立即赶到园艺场,得知小朱姑娘至今未嫁后,陶珍就一个劲地说起小徐的“好”来:“浪子回头金不换啊,姑娘,你去看看,小徐如今变好了,你跟着他,他决不会亏待你的。”

  小朱终于腼腆地答应与小徐再见面,一桩美事,就这样促成。次年,他们“爱情的结晶”呱呱落地。

  然而好景不长,因厂子效益滑坡,小徐下了岗,面对妻子的叹息,小孩的哭叫,小徐犯愁了。正在这时,一位“牢友”找上门来,问小徐愿不愿去“押车”,一个月至少可付他5000元的工资,小徐明知这“押车”的弦外之音,可他还是有些动心。陶珍从小朱的口中知道这一切后,立即火急地找到小徐,她对小徐说:“你千万不要再走回头路,如今你是一个有妻室儿女的男子汉,你要对家庭负责。有什么困难,陶妈妈与你一起来对付。”

  小徐顺从地应诺。他与陶妈妈商议,自己在马路边摆一个修理小摊,专为他人修理打火机、铁锁之类。陶珍一方面鼓励他好好干,一方面在市区的垃圾站、酒店等公共场所为小徐拾废旧打火机。她第一次就给小徐送去60多只废旧打火机。随后小孩大了,家里开销更大了,小徐又改行拖板车。陶珍除在经济上接济他们,也经常鼓励小徐:“拖板车虽是卖苦力,但苦力钱来得光明正大,比什么都值。”

  由于小徐的特殊经历,他们一家三口一直没有城市户口。为了解除小徐一家的后顾之忧,老人又东奔西跑,要为小徐一家解决城市户口。陶珍跑了一个多月,都无功而返。小徐十分心痛,说:“陶妈妈,您这么一大把年纪,还去给人家讲小话,我过意不去,您的心意我领了,算了吧。”陶珍说:“只要能解决户口,我给他们下跪都愿意。”

  后来,有人指点要她去找市政法委书记,只要他签字,事情准能办成。于是陶珍一次又一次地来到市委大院,但要么书记出差没在家,要么来的人把陶珍当作上访人员,甚至当作疯子拒之门外。直到第49次,这天下着大雪,陶珍在他人引导下,好不容易找到了政法委书记,书记听完陶老师的介绍,当即批示,要求公安局设法解决陶老师帮教对象的城市户口。

  拿着批示,陶珍找到双清公安分局局长,局长同意解决小徐一人的户口。小徐的妻子小朱和儿子的户口仍被“黑”着。陶珍又找到市公安局户籍科马科长,热情的马科长对陶珍助人为乐的事迹早有耳闻,在得知小朱患有疾病的情况,要陶珍带小朱去医院做个鉴定,然后依照有关规定,解决了小朱及其儿子的城市户口。

  全家人都成了“城里人”,小徐十分感谢陶妈妈。在得知陶妈妈因病住院后,他携着妻儿带上一篓柑桔、封了500元的红包来到医院,跪在陶珍面前说:“陶妈妈,您比我亲生妈妈还要亲,您的大恩大德为儿无以回报,就受孩儿一拜。”陶珍赶紧扶起小徐,静静地说:“也算我们有缘吧。”并要他们把柑桔和红包都拿回去。小徐也高低不肯:“这柑桔是小朱自家种的,我好不容易摘上这一篓,再说,这点小心意,比起您帮助我们的,不知相差到哪里去了,您收下吧!”陶珍坚持说:“我不破这个例,无论如何要拿回去。”

  陶珍帮助挽救小徐的事迹,被市里一家剧院了解后,编剧以此编写成《妈妈》一剧,《妈妈》公演时,市委书记请原型陶珍上台讲几句话,陶珍只说:“这没什么,我只觉得这是我一个革命老干部,一个离休教师的责任。”

  去年5月16日,是陶珍老人八十华诞的日子。这天,小徐带着他的妻儿赶来为老人祝寿。与小徐一样的还有同是叫陶珍为妈妈的小孙、小肖、小晏、小屈……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祝愿:祝老人家健康长寿。特别是小孙,他当场写下一首诗:“嵯岮岁月遇亲情/好似久旱遇甘霖/虽然不是亲妈妈/深情厚意儿记心/终生不做亏心事/誓如妈妈帮他人/踏着吾妈脚印走/留得美名耀后人。”

  从1979年离休至今的近30年里,陶珍不仅是少年儿童们敬重的陶奶奶,不仅是青年们信服的陶妈妈,更是全社会都称赞的陶老师。

  陶珍走到哪里,好事就做到哪里,良好的言行举止就影响到哪里。她把人家打麻将、玩扑克的时间用来给几所学校的孩子们上德育课,而且分文不收;当人家在散步时,她或许也步行在大街小巷,但她与众不同,当小女孩吐出口香糖残渣时,她会掏出纸巾包起来扔到垃圾桶,当小男孩一边走一边吐甘蔗渣时,她会跟在后面,轻轻地说:“你把甘蔗渣给我,我给你包起来扔掉。”甚至遇上两个争嘴的邻居,她也凑上去,讲几句消气的线年,市区一些癌症患者相约成立癌康协会,并推举陶珍担任副会长。陶珍十分珍惜这个只做事情,不要报酬的头衔。她经常来到医院、街巷,爬九楼、登十楼,走访慰问癌症患者,用自己的经历,鼓励病友们扬起生活的风帆。她到处搜寻资料,为会员们寻医问药。遇有会员去世,她又忙于悼念追思,让逝者安息,生者藉慰。她每年组织几次聚会,让会员们交流抗癌经验,互相联络感情,增强大家顽强乐观、豁达昂扬的精神,同时每年评选抗癌明星,给予奖励。如今协会会员发展到1400多人。

  在纪念癌康协会成立10周年之际,恰逢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陶珍除了自己带头捐款外,还发动会员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物,短短一周内,市区会员就捐款8000多元,她逢人便说:“我们癌症患者,虽然属于,但我们不能忘记社会对我们的帮助。捐款不在于多少,但那是我们的心意。”

  一个曾被宣判为只有三年生命极限的人,如今已充实地、健康地走过了24年辉煌的人生,她全然忘记自己是位老人,全然忘记自己是个被癌症判了“死缓”的患者。这全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一种美德、一种毅力在支撑着她。她深情地说:“当我全身心投入关心下一代工作中时,我就精力充沛,荣辱皆忘,和孩子们在一起,我永远年轻。当我把春天般的温暖送给他人时,我自己的心中也拥有温暖的春天。”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