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好作文是怎样炼成的——读孙永庆《作家教你写作文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6/24 0:32:19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作家教你写作文》是一部以读书写作为主题的访谈录,提问者是身兼教师与作家双重身份的孙永庆,受访者为包括老中青三代作家在内的35个作家。这其中有张炜、鲁敏、王剑冰、孙卫卫这样的名家,也有厚夫、杨文丰、丁立梅、张丽钧这样的教师型作家。这一系列访谈如同一场盛宴,孙永庆是东道主,应邀参加访谈的作家如同光临盛宴的八方来客,可谓各擅胜场、独具风采。他们讲述自己的成长之路与写作之道,给读者带来缤纷之美。

  山西作家葛水平认为:“我的经验是,多和自然打交道,多和人打交道,有些民间语言的意思和趣味,反倒是书本上找不到的。”正因为如此,她写出《有一种气场叫善良》与《上善若水》的佳作。写作的关键要素是什么,在江苏作家鲁敏这里是一个有趣的比喻即取景器。“这一‘取景器’的层次、远近、构图、焦点、曝光参照、光圈系数,正是一个作家的眼光与气象所在,并最终生成和决定了他作品的成色。”高维生特别在意的是作家心灵的纯度,“心要干净,才能写出好的作品”。因为文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自我审视、自我拷问。心灵的成色决定了作品的成色,心若藏有污秽,岂能写出打动人心、饱含情感的杰作?

  不同之外还有相同,这相同正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宗”。作家的写作不管指向那一面,不管从事哪一种文体的写作,多读多写是必然的共通点。“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抔土与一步路正是读一篇文、写一句话,由一到二到多到无数,是量变。唯有量变的足够,才可能引起质变。有效有益的读写训练,是无须计数也无法计数的,它需要的是作者彻底沉浸其中,在漫长的过程中咀嚼、品鉴、比较、修改、思索,而后才可能有写作水平的提高或境界的提升。它需要的是作家在乎过程甚至享受过程,而不是只想着结果。

  多读与多写一样是硬道理。那么,读什么的选择便摆在所有人面前?最要紧的是读经典。这是许多受采访的作家异口同声的回答,也是他们写作之路不断前进的重要因素。高维生认为:“我建议多读经典作品,它们能净化心灵,帮助我们塑造自己的灵魂。”王剑冰认为,如《岳阳楼记》那样的作品是从时间中淘出来的,值得一读再读。“能传下来的就是优秀的。”优秀的作品即经典。“我个人认为,经典文本的价值除了动人心弦之外,文字本身的铿锵韵律和内在疾走,也是使文本读之弥新的保障。”潘小松鲜明地道出经典之所以为经典的内因,经典之所以值得品读的缘由。

  这些关于写作亦关乎读书的经验之谈,是作家们无私的分享。无私分享的源头是他们享受读写之乐时的一片热忱与赤诚。散文家傅菲说:“一个人在深山那么长时间,我觉得是生活对我的恩赐,我不可以辜负。”写作即不辜负,作品就是对生活的报答。谢宗玉回顾读书之路时,深情地说道:“但回头去看,读书其实是人世间最幸福、最快乐的一件事,其他所有娱乐,玩一玩也就厌倦了,但读书这项活动,就不会让人生厌。”既然如此,那么有生之年阅读不止是必然的。“人应当心怀梦想,并诗意地活着。是写作让我找到了这种感觉。”顾晓蕊如是说。很显然,写作让生活更加丰富、让生命更加超脱。

  读也好,写也好,本是一件快乐之事,无须外界逼迫、他人强求。不管对教师读者还是学生读者,这本书给予的快乐启发是最为首要的。如果对读写不感兴趣,其余的影响或引领都是空话。当然,也就不可能欣欣然翻开这本书。如果现在不喜欢读书写作,是否可以尝试着读一点、写一些?也许读写之后生活乃至生命就会变得有些不同?

  对中学生读者来讲,这本书给予的引领首先在于写作方法上。其次在于精神鞭策层面。可以说,后者比前者来得更加深刻、深远。写作方法的介绍与引领,不难于课堂上从老师口中听来。然而精神上的引领却源于作家们几十年创作的真实体验,非一般课堂上可经常遇见。为了改变自身命运不顾一切地付出,作家们可为,当下青年学生同样可为。人之奋发并实现自我价值,当然不止写作一途。然而,若有写作兴趣作为先导,写作之路着实大有可为。并不是说非得当专业作家,靠写作谋生,至少可以把写作当作业余爱好,终其一生地热爱着,借一个个方块字倾诉心情、表达感受、传递喜怒哀乐。那么生命是否因此而愈发丰富厚重?此外,从作家们的写作之路中汲取前进的动力、拼搏的斗志,又何止于从事写作?不管处在人生哪个阶段,不管从事那种职业,这种昂扬奋发都是不可缺少的。

  对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读者来讲,这是一个既有引领作用又有借鉴价值的文本。对他们来讲,虽不必像作家那样读得透彻、写得令人称道,至少也该长期葆有读写的习惯吧?亦或者说,阅读与写作,是否应该就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或是一种生活方式?如果未能做到这一点,是否应该引起足够的自省?如果长期远离读写,是否意味着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平陷入停滞?育人价值无从更好地彰显?

  这本书是孙永庆与35位作家的对话录。有引经据典的文字,饱含作家个人思想之重量,故而显得耐读。此外,又因为是双方的对话交流,又显示出平易、通俗的一面。因此它的读者群是比较开放的,学生可读教师亦可读。对那些于写作上有兴趣、于文学有热忱的人来讲,它也是极恰切的读物。

  作者:张家鸿,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教师博览》(原创版)签约作者,文章见于《文艺报》《人民文学》《福建文学》《文学报》等报刊,曾获叶圣陶教师文学奖、伯鸿书香阅读奖、福建省优秀文学作品奖、泉州青年“五四”奖章、泉州文学奖等奖项,著有散文集《数过满天星》等作品。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