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兵团日报社创刊60周年特别访谈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6/30 19:40:56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各位网友上午好,欢迎点击由兵团网和新华网联合推出的嘉宾访谈节目。今年,《兵团日报》迎来了创刊60周年的好日子。60年来,《兵团日报》经历了从铅字印刷到电脑排版、从黑白四开小报到彩色对开大报的发展历程;60年来,《兵团日报》高奏主旋律,忠实记录了兵团广大干部职工群众波澜壮阔的社会实践,见证了兵团建设改革发展的沧桑巨变;60年来,《兵团日报》一代又一代新闻工作者默默耕耘,谱写了美好的人生乐章,留下了难忘的历史记忆,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60年来,广大读者的殷殷期盼和坚定支持,激励着《兵团日报》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开拓创新。那么,今天,在兵团日报60华诞之际,我们特别邀请到兵团日报社的两位位领导来到我们的节目中,与网友们讲述兵团日报60年来从无到有的壮丽发展篇章。首先让我来介绍一下今天到我们节目中的两位嘉宾,坐在我身边这位是兵团日报社党委副书记李文斌,李书记您好。

  非常欢迎两位领导来到我们的节目中。李书记,我们知道,您可以说是在兵团日报社工作时间最长的工作人员,您亲历和见证了兵团日报社一路走来的发展历程。在节目一开始,能跟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兵团日报》的概况和发展史吗?

  好的。兵团日报现在的名字是第六个报名了。兵团日报今年是60周年,起初它的最早的报名是《生产战线》,实际上那个时候的报纸是军队的一张报纸。全名是《新疆军区生产战线》,那个“报”还不写在报纸上,类似于杂志的名字。之后兵团从部队脱离出来,这时候我们的报纸报名把“报”字加到了报纸上,叫《生产战线报》。之后又改了一次名字,叫《新疆军垦》。《新疆军垦》和《生产战线》是一样的,也把“报”字没有写在报纸上。之后再把“报”这个字加到了报纸上,叫《新疆军垦报》。之后才改成《兵团日报》。我们报名的历史衍变是这样的。六易报名代表了我们整个《兵团日报》走过的历程,最早是部队的生产报纸,那时候新疆军区的部队要解决粮食的问题,自给的问题,就分成了一个战斗的部队,任务是保卫边疆。另外还分成了一个生产部队,以后根据中央的指示,生产部队就集体转业成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张报纸成为了兵团党的机关报。这个过程是这么来的。

  《生产战线报》一直发行到开始,报名一直叫《生产战线报》。文革后期兵团撤销,这张报纸就断档了,基本上是从1972年开始到1983年,这张报纸才重新恢复。这时候的报名叫《新疆军垦》。当时恢复这张报纸的时候,这支队伍有壮大?起初恢复时一共是7个人,短短的4个月时间,从筹办到恢复再到出第一张报纸。我到报社来的时候是1983年10月底,到今年的10月底我整整在这个报社三十年了。我见证了这段历史主要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张党报从文革以后复刊一直到现在的这段历史。这段历史给我非常深刻的感觉就是兵团人自己办的报纸有兵团人的精神。当初办报是7个人,以后逐渐的发展到32个人,这32个人办报纸一直到1987年。1989年这个报纸人数才到了40多个人,直到这张报纸最后改名为《兵团日报》的时候,人数才增加到95个人。

  当初办的时候条件十分艰苦,我自己有一个记忆很深刻的事情。当年没有告别铅活的时代,我们的编辑跑到印刷厂帮助印刷工人捡铅字,也帮着排版。那时候的编辑记者既是办报的人员,又是印刷厂的工作人员。那时候的那批人这方面的工作都懂,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有时候工人跟不上,我们又等着急着出报,我们自己亲自上阵。我们和工人一块干,有一次寒冬腊月,报纸一直出到凌晨7点多才出来。早晨8点多大家再回去的话,家里人还正在休息,大家不忍心打搅家里人,怎么办呢?就跑到街上去,当时街上的门面冬天的时候都有棉门帘,我们为了御寒跑到棉门帘后面躲着。一直到家里人起来,我们才回家。那时候就这么艰苦。

  听了李书记的介绍,给我的感觉我们《兵团日报》确实是从无到有一路走来,经历了非常不容易的一个过程,才发展到了如今,成为读者喜闻乐见的一份报纸。熟悉兵团日报的读者不难看出,如今的报纸版面大气、时尚,与以往有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去年《兵团日报》实施改扩版以来,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受到兵团领导、广大读者及业界的一致好评。张副总,您能介绍一下,《兵团日报》改扩版前后的经过、报纸版面在哪些方面做了调整以及如今取得的成果吗?

  刚才文斌书记介绍了兵团日报艰难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兵团日报也在随着报名的改变,我们也是不断的改革和探索。在形式不断发生变化的时候,内容也在进行调整和更新。去年7月2日实施的兵团日报最新一轮改扩版,可以说是兵团日报重要的历史节点。它不但从形式上和内容上标志着兵团日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也意味着在整个兵团日报报史上比较深层的一个改革,获得了成功。

  从目前的情况看,兵团日报报项发生了鲜明的变化,体现出严肃性和阳刚的气质,形成了自身的版式风格和整体的气韵。从内容上看报纸容量增加了一版,重点深度的版块,专题周刊的板块相辅相成,互为一体,拓展了报纸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可以说我们兵团日报真正地跻身于省级党报的行列。为什么这样说?我自己有深刻的体会,我一直做编辑,过去我们报纸的改扩版一直在探索,我感觉党报的改革已经触到了天花板,没有再多的改革空间。但是通过这次改扩版,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兵团日报整个形式和内容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让我们看到新的未来。

  所以我们的改版是一个重要的节点。为什么说这次改扩版获得了成功呢?还要把背后的一些经历和原因分析一下。这次改扩版之所以获得成功,首先原因是兵团日报社党委高度重视,上下团结一心,把这个任务圆满地完成了。当时按照兵团领导的指示,我们兵团日报要实施改扩版工程,为了完成这一目标,报社党委统一了这样一个认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车政委在报社调研后的第19天,我们的改扩版的首期就出版了。从而为7月2日正式改扩版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第二个成功的原因是我们实施了借智工程,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这次改扩版参照《人民日报》的样本,参照了《南方日报》作为改革的样板,请南方日报的老师给我们上课,传授新理念、观点、新手段。我们报社又组织采编人员到《南方日报》学习,亲身体验他们的先进编报理念,采编流程和运作方式,确保这次改扩版的成功。为了保证改扩版任务完成,我们还吸纳了一批高层次的人才。第四是通过改革创新,建章立制,为改扩版提供了强有力的机制保障。为了保证改扩版顺利地运转,我们借鉴内地报社的一些做法,完善了很多相关的规章制度。比如说建立了版面小组集体负责制,每日上午采编协调会,下午编前会制,夜班领导代班等制度,每周编委会工作制度会议,这些采编联动机制保证了改扩版顺利的运转。第五是以三贴近为突破口,以服务兵团党委中心工作,服务职工群众为主旨,精心设计版面内容也是重要的一部分。如果光有形式上的创新,没有内容的及时跟进,这张报纸还是不能达到吸引读者和打动读者的目的。

  我们在改扩版的过程中,提出了这样一个思路和原则,突出新闻性,增强贴近性,强化服务性。报社对版面结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将八个版面划分为时政新闻板块,重点深度板块和专刊周刊板块三大板块。通过三大板块的同步运行,使报纸的新闻性增强了,深度报告向更深的层次延伸。专刊周刊类又增强了一定的服务性,使报纸贴近性、服务性以及感染力和影响力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充分发挥了援疆干部的优势,这次改扩版成功可以说援疆干部在这里面真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刚才为什么说以前的改扩版总是觉得触到了天花板,就是自己的一些理念和办报的办法已经老化了,没有更新的一些思路。但是人民日报的援疆干部姜日辉担任总编辑助理,他在改扩版工作中负责牵头组织工作,不但给我们带来新的思路、新的理念,还带来很多好的办报方法。包括报纸的定位、深度报道,他现在负责深度报道。深度报道在我们报纸上已经受到读者很大的关注,也引起了一定的反响。包括他自己也亲身亲历我们的报头字,是他亲自跑到韶山毛主席故居购买毛主席的书法字帖,从中反复选取毛体字作为报头,才精选了兵团日报四个字。大家可以看看我们报纸的变化。

  我们后来又主动引进广东省的援疆干部,是东莞日报的张浩,他连续两个月对我们报社相关人员进行视觉设计培训,我们报纸的报项也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我们看到过去的报纸的版面,当时的版面和现在日常的版面都没法比,总觉得当时我们的报纸就是地方报。但从这次改扩版我觉得是真正意义上像一个省级党报了。

  你说的很对。当时国家邮电总局发现我们报纸费率,是按照地区级报纸定的,是40%。省级党报的发行费率是25%。从这点可以考证出来,也可以证实就把你当成地方报,以后经过了多年的发展才争取到这个待遇。

  现在我们从形式和内容上真正地做到了和省级党报名称相匹配。我觉得还有一点重要的,通过这次改扩版,报社上下形成了只有创新才能发展的共识,只有敢想敢做敢为才能出实绩,才能出业绩。所以这次改扩版在我们报社的历史上,尤其在我们报社成立60年里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当然也不是说我们的改扩版是完美无缺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有两面性。改扩版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说在机制上如何能够符合报社现在的实际:人少、财力不足、设施不足,根据这些实际情况来配置人力资源。真正的省级党报是上千人,几百人的人马,我们报社只有百十号人。在报道内容的丰富上还需要进一步改进。我们现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涉及的领域上比较狭窄,农字号的报道偏多。另外在围绕中心服务服务大局,对兵团党委政策的解读,对重要政策的预判,还稍微有欠缺。从报项上也需要借鉴内地南方的发达报纸,能够使读者更加喜爱我们的报纸。比如有些版式长期固定一成不变,也有读者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我们在今后的时间里再进一步地完善和改革。

  听了张副总的介绍,也了解到《兵团日报》之所以在改扩版上获得了这么大的成功,也是多方努力的一个结果。也可以看出我们报社的领导下了很大的工夫做这件事情。您刚才也提到了人才,我想不管是改扩版还是近年来涌现出这么多精品的栏目和稿件,归根到底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我们也了解到,兵团日报社近年来人才辈出,在吸纳和培养优秀记者编辑上做了许多努力,李书记,您能介绍一下报社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如何做的?

  刚才张副总介绍报社的发展情况,特别是讲到我们报社这几个跨越的阶段,取得的成绩这是非常明显的。报社步伐垮的是非常大的,背后一定有原因。这个原因就是人才的支撑、队伍的支撑。说到兵团日报队伍,有这么几个特色,第一,党委重视。把那些进入兵团日报的人,不仅是给他们提供工作的岗位,我们还要给他提供一个成长的平台,成才的平台。进到兵团日报以后,首先是培训,以老带新,以资历老的老编辑老记者带新编辑新记者。还有就是周围的传帮带。其次,我们经常请一些专家、学者到报社交流。第二,我们采取了一些比较切实的步骤。在整个队伍建设当中,特别强调一个工作人员的责任心。我们要让每一个工作人员适应报纸发展的需求,要适应宣传兵团党委的方针政策、主张时代需求。所以我们努力激发每一个员工的自发的精神和责任心,工作努力的自觉性。

  我们也利用每个员工他希望得到社会的承认,希望得到组织的承认,希望能有所成就感的心理,我们就思考,该怎么配合?我们给那些已经成才的,具有专家学者身份的高级编辑、高级记者出书。已经给张副总和已经退休的陈社长、王遐、张光辉出了一套的书,目前已经出了7个人的书了。出书这件事情看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它代表了一个方向,它是一个引导,引导着年轻记者只要你成才,只要你努力地工作,组织会帮助你。因为出书是报社出钱,把你的成果记载下来。一个人在工作的时候获得一些荣誉,获得一些名利,甚至获得一个官位,但这些都会过去的。这些过去了也就过去了,但是留下的是你的作品,这些东西不会过去的。虽然你人去世了,但作品留下来是一定的,流芳百世也是有可能的。在这一方面,我们取得的成果是非常明显的。现在报社的老员工还是一如既往,那种精神还一直保持着。从创业时的精神一直到现在,为了适应新时代、新要求,后来跟进中的队伍新成员就有学习榜样了,看到在这个单位中只要成才了,单位就会承认,大家就会觉得有成就感。现在报社的风气非常好。过去好象是一点点活都斤斤计较,现在在报社这种情况就非常少了,这就形成了一种习惯,习惯成了一种自然。

  现在有些急难险重的工作,按照常理说我们是一个省级党报,比如说内地省级党报有一千多人,我们是一百多人。我们干的工作等于是他们的工作量,这么大的一个工作量在急难险重的时候人可以冲得上去,这是什么原因?就是队伍建设,人才培养上我们是下了工夫的。我们的员工业务很精,政治又很强,队伍就显得比较壮。这是报社在人才队伍培养上最突出的亮点。

  刚才主持人讲的企业文化,报社自己有一个理念是报社文化八个字,我们称为八字理念,是兵团日报班子2005年提出的理念,叫做“和谐、责任、荣誉、使命”。八字理念文化建设已经进行了八年了。刚才讲到报社的几个跨越阶段,可以说是一步一个脚印都取得了很明显的成绩,队伍的建设也取得了很明显的成绩,这和报社文化建设是分不开的。在这里突出强调“和谐”二字,和谐就是让每个进入报社的员工有一个家的感觉,我在这里不仅有衣食保证,另外还有心理安全,心里有一种归宿感。大家像一个家庭一样。有了成绩会有人肯定,有了缺点大家会帮助,不足的时候大家会扶持你。这样的环境才可能使一个报社的事业往前推进。这是我们强调的第一点。

  第二,责任。在一个单位必须要做到有责任感,没有责任感的话,你看家立命的本钱就没有了,你没有责任就不会很好地学艺,如果你没有本事在社会上怎么闯,总不能混日子吧。在报社既有家的感觉,还要让你有劳动者应该有的压力和责任。尤其是在今天,现在社会思想多元,我们又作为党报工作者,他肩负的使命使我们不能不去很好地认清自己的责任。有了责任才能完成党交给你的宣传任务,才能完成兵团党委交给你的宣传任务。

  第三,使命。使命是联系我们党的事业,是联系着兵团日报这个集体的命运。大家如果都有使命感了,党对我们这个集体放心了,这个事业才能很好地交给我们,如果对你不放心,这批人都可以换,不一定非要在这个岗位上。使命感就要求我们每个员工都能够从思想上一直到自己的工作能力的培养上,把党的责任背在肩上,这是我们报社文化强调的,尤其在今天是突出强调的。

  第四,荣誉。这八个字是相互作用的,相互统一的。“荣誉”与其说是个人的,还不如说更多的是组织和单位的荣誉。比如说一个员工不仅完成了自己的工作,还更多的完成了单位的任务,单位要及时地肯定,要给他一定的荣誉。这个荣誉第二层意思就是自己争取荣誉。这样一来报社经过八年的文化建设,人员思想状况有了大的提升。我们报社获得的荣誉和报社文化理念是有很大关系,和报社文化的建设也是有很大关系的。现在,我们报社有一个全国韬奋奖的获得者,就是张副总获得的。还有长江奖的获得者,是王遐。王遐同时还获得了全国好新闻一等奖。这在新疆也不多见。全国第一届新一份获得的,是新闻出版总署那个荣誉牌子“先进新闻单位”。其次包括获得兵团和自治区的荣誉很多,个人获得的荣誉也很多。比如,记者部的记者殷雪静被兵团机关借去参加一个演讲,她演讲的主题是报社最近去世的那个副总编援疆干部田百春,讲述关于他的先进事迹。她是怎么准备的?据兵团工会领导讲,她一个人在漆黑的大厅里练习,非常感动人。这次在兵团的演讲会上,她的演讲把大家感动的稀里哗啦。有一位宣传部的副部长,还有一个是总工会的援疆干部,都是从北京来的,他们一直拿着手卷擦眼泪。在14分钟的演讲时间里,两次感动全场。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她个人有非常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同时也有很强的荣誉感,她获得了演讲第一名。

  这是兵团日报近年来非常重视人才培养和人才吸纳,营造出了浓厚的报社文化氛围,让报社呈现出精品力作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我们也了解到,《兵团日报》近些来一直在实施精品工程,张副总,您能介绍一下兵团日报社近年来有哪些栏目和稿件在全国取得较大影响?以及近年来获得了哪些荣誉?

  好的。随着报社人才工程和精品工程以及改扩版工程三工程的齐头并进。兵团日报在60年华诞之际迎来了收获的季节,这几年荣誉是接踵而至,在业界引起了比较强烈的反响。虽然我们报社人员少,条件差,但是我们还是以弘扬兵团精神为依托,全体人员争先创优,秉承报社的文化理念,以和谐、责任、荣誉、使命八字理念为指引。个个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比如说在2009年我们记者部主任,现在专刊部主任王遐采写的通讯《我要做一个诚信的人》,问鼎第19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这是中国兵团日报历史上第一个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也是兵团媒体实现了零的突破。这是我们新闻作品零的突破。2008年我本人在兵团历史上第一次获得了国家新闻宣传的最高荣誉第九届全国长江韬奋奖。2012年我们王遐同志又再接再励,获得了兵团的第一个长江奖。这两个奖都是在兵团新闻史上是长江韬奋奖的第一人。中国新闻奖也是获得一等奖的零突破。这三个重要奖项标志着我们兵团日报确实在业务建设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012年,李秀萍、殷雪静分获新闻奖二三等奖,王霞《我的哨所我的家》也获得了新闻奖。2013年通过改扩版又传来一个好消息,援疆周刊的一个版面,通过援疆干部的帮助和我们的编辑一起策划和精心的制作,反映援疆的版面在中国新闻奖的版面出品中荣获了金奖,我们位居第六名。在中国新闻奖的版面奖能够冲击这个奖很有希望,中国新闻奖版面奖是10选7,从我们现在得票的情况看是有希望的,说明我们改扩版取得了成绩,也说明我们这个版面通过改扩版以后也会形成一个新的零突破,我们也非常期待。

  个人和作品获得这些荣誉之外,我们报社的建设也是取得了一些比较扎实的称号。兵团日报已经连续三届被评为自治区经济效益优,社会效益优双十佳报纸。报纸先后荣获全国新闻工作集体,全国新闻出版行业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版先进集体,连续多年荣获全国广告行业文明先进单位。2012年,兵团日报又获得首届全国新闻出版行业文明单位,全国是第一次评,新疆也就我们一家,这个荣誉也是非常高的。兵团日报社援疆干部副总编田百春的先进事迹在全国传播,被等中央领导高度评价,并被兵团党委授予优秀援疆干部称号。他的事迹感动了很多的读者,感动了全国人民。所以说我们通过实施精品工程,人才工程和改扩版工程,兵团日报取得了硕果累累的今天。但这只是我们新的起点,站在60周年的节点上,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今后获得更多、更大的荣誉,不辜负读者对我们的期望。

  兵团日报获得了这么多的荣誉,也正是对我们兵团日报60华诞献上最好的礼物了。兵团日报是一份传统的纸质媒体,是兵团党委的机关报,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媒体面临的竞争压力也是日益增大,国内外许多传统媒体都在结合自身的实际在新媒体的平台上进行实践和探索。兵团日报在发展新媒体的探索和实践中,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如今发展的现状如何呢?张副总请介绍一下好吧。

  兵团日报虽然是一个传统的平面媒体,在走向光与电的今天,不在新兴媒体的领域中有一席之地,显然对自己的发展是不利的。目前兵团日报通过各种方式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以兵团日报为主体,子报《生活晚报》、兵团网、兵团手机报等多功能的媒体信息的互联。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相互补充、相互互动新的媒体体系已经形成。从他的发展高度和发展的实力来看,我们还远远不够。

  2004年报社与新华社新疆分社共同组建了新华网的兵团频道,又联合推出了兵团的新型媒体《兵团网》。在2010年与新华社新疆分社、中国移动新疆分公司合作创办了新疆报业,也是兵团报业第一张手机报,目前手机报用户达到24万,成为兵团日报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用户最多的一个媒体。未来潜力还是比较大的。

  我们还积极开展报网互动工作,在2010年推出了网事专刊,通过党报和新媒体互动,拓展发展空间,构建媒体新格局,推动报社今后更加科学快速地发展。在兵团网还搭建了兵团日报的电子版,在兵团日报每日重要新闻在网站上展示的同时,还可以查阅所有的历史的兵团日报。今后将在新媒体建设上加大力度,根据中央的要求,根据兵团党委的要求,在新媒体领域进一步占领主流、主阵地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今天两位领导来到我们的访谈节目中作客,也是一种新媒体的表现形式了。李书记,您对新媒体的发展有什么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呢?

  纸质的传统老媒体下滑的趋势是越加的明显了,兵团日报社在创办新媒体这件事情上,可以说是条件不足创造条件。同时也是思想比较领先的,比较超前的。这些是报社对今后负责,对历史负责的一个具体的表现。我们到内地了解和考察,发现内地走的也是这条路子,可以说到目前来讲仍然还在探索。这个行业整个发展的趋势只能是一个预估,具体有怎样的发展,大家在探索的过程中越来越感觉到玄妙,好象这个水非常深,但是大家又同时又有一种感觉,将来就是接替,甚至是完成老媒体使命的一种新媒体。

  兵团日报在发展当中已经有了很好的影响,我们也借助了新华社新疆分社的平台给予了我们很多的帮助,我们要感谢他们。这里也要看到我们自己的一份努力,我们的队伍这几年像模像样,特别是看到你们出去采访的时候,我们的队伍拉出去是不输给老媒体的。队伍也是靠我们自己打磨,自己也得到了锻炼。另外我们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也得到了一些曲曲折折的教训。对今后发展一定是非常有利的。

  我看了人民日报的人民网,他走的路子和中间的曲折,有些我们是避免了的,少走了一些弯路。我们经常和外地沟通、联系,掌握着新情况,使我们少走一些弯路。这一条也是我们的经验。我感觉兵团网今后的路子还要继续走下去,可以说是非常宽广的,将来还要继续发展。现在我们具有这种条件,我们自己首先要建立这样的信心,搞不好我们的发展大部分就要寄于在这个希望上,我是这样看的。

  我再说两句,给各位网友通报几个信息。兵团日报最近开通了微信、公众帐号,还陆续开通了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希望微博好友加我们的关注,来关注兵团日报最新的资讯。同时兵团网正在进行最美兵团人的评选,投票正在火爆进行中,也希望各位网友能关注活动,给我们支持。谢谢。

  希望网友们都能积极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今天跟两位领导做了详细的交流,在节目最后,也想请两位领导在兵团日报60华诞之际送上你们的祝福,以及对报社今后的发展有什么寄语和期望,最后再总结一下吧。

  我在报社时间长了,看着报社从恢复创刊到今天,如果从1953年5月22日算起到现在是60周年,这60周年里我刚好在这个报社是一半,就是30年。我看着报社从小到大,从弱变强,从一个四开小报变成现在的对开大报,从过去一周只发行两期到现在一周发行七期,从四版变成八版。这个过程我是亲历者。我坚信这个报纸不管将来传统媒体如何地变化,但是作为这支队伍是成长起来了,并且这种精神还会延续下去。比如刚才说的网站,我们这支队伍可能以后就转到网站上去了,这个队伍还在,精神还在。我们就可以说这张报纸还在。

  兵团日报迎来60周年的日子,可以说兵团日报正是年富力强,兵强马壮、枝繁叶茂的时候,在今后的日子我还是跟我们的员工一起努力,把我们的兵团日报这张报纸办成兵团党委满意,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一张报纸。让它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更加强大。

  也在这里非常感谢两位领导在百忙之中来到我们的节目中接受专访,与网友分享了兵团日报的发展历程以及近年来报社所取得的成绩。在这里让我们一起来祝愿兵团日报60周岁生日快乐,愿兵团日报越办越好,受到更多读者的喜爱。在这里感谢各位网友的收看,下期节目再见。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