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站在故事交汇点理解受访者的复杂情绪|作者手记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7/2 21:40:37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希望东北越来越好吧。”语音里很重的乡音是我复盘时第一个想到的瞬间。无论是在倾听故事还是在构思文章,我常常站在绝对他者的角度去创作,但这次我久违地用自己的经验理解采访人物们略显复杂的南迁情绪。作为一个南下上学的东北人来讲,在某一刻我与他们的命运交织了。——梁栋

  和亚丹姐聊天的时候,总会回想起父亲坐着绿皮火车南下的场景,二十几年过去了,我很多时刻都难以清晰地认知到自己到底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假期的时候从南到北,又从北到南走了好几趟,才真正认识到有时候追梦的过程,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寻根之旅”。——马子雯

  梁栋:东北流失的选题是2月28日给出的,也是2月28日接手的,整个稿件的操作在3月20日结束全部的工作,比预计的定稿时间其实略晚了一些,前期工作有些波折。社会观察类的稿件不同于人物对谈,线上寻找采访对象的几率更小,我因为有这样的预期,所以在一开始是采取广撒网的策略,虽然有很多人回复了我,但这其中有不符合稿件想要呈现要求的,有无法把自己的故事讲出来的,也有像开头那样不断说“明天”的,更有加了联系方式再也不说话的。这一度让我有些焦虑。最后的采访对象还是通过责编的介绍以及我所在朋友圈的帮助获得的,虽然算是一个较为便捷的获取渠道,但可以说前期的准备是有些失败的。

  究其原因,是稿件结构没有彻底想清楚,不够有针对性地寻找。东北人南迁的群体很大,哪怕是我身边的食堂阿姨都是在南方的东北人,但他们之于这个群体的特殊性和普适性在哪里,为什么是这个故事放在稿件里而不是别人的,这些都要思考到位才去操作,如果这个稿件所要传达的内容没有想清楚,后续工作效率就会打折扣。

  马子雯:由于我是中途加入这个项目的,刚开始对于这个项目的不是很了解,根据梁栋发给我的共享文档,我看了近二十篇关于“东北人口流失”的相关报道,对于这个选题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因为我本科学习的是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的导师做的项目也大多关于老年人口社会保障相关的,所以当时我就想着能不能从社会保障这部分出发,采访一些经历过“东北工业振兴”的中老年人,探寻时代的转移带来的一些想法。但是后来发现采访对象和整体的走向,加入老年人口社会保障这部分太过割裂,所以就取消了这部分。

  梁栋:这篇稿件说到底是我第一次作为主笔写有关社会观察类的内容,因为之前写人物的经验,整篇稿子的架构上是比较割裂的,不同的采访对象我会当做一个非常完整的“个体”进行叙事,这就导致成稿时,即使是自己看来,都感觉是堆积木一般的阅读体验。

  之前我会认为做稿件是偏感性的工作,因为输出的是一种写作思路和隐含价值,但实际上,稿件的写作是一个非常讲求理性的创作过程。逻辑链条是稿件的筋骨,一旦没有关节的连接,再完美的文风(当然我自己文风还是一般般)都无法让其鲜活起来,特别是社会现象的深度写作,涉及的采访对象体量大,那么相对的连接关节也要更精益求精。

  马子雯:采访部分,我和小组的成员一人负责一个采访对象,我负责的是在广州居住的刘亚丹。在基础采访提纲的基础上,我又根据之前看报道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整个采访过程持续了40多分钟,因为我和亚丹有相似的经历,所以这次采访进行的很愉快。我做采访有个特征,一般会把整个采访特征分为几个大部分,把握好每个部分需要询问到的东西。因为在真正采访的时候,很少有采访者会按照你的采访提纲来进行回答,有时候一个话题中的某个点涉及到另外一个点就直接顺延着往下讲了,因此把握好自己的主旨内容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突如起来的回答顺序。我之前的做的采访,大多是与自己的研究生课题相关,所以相较于学术上的半开放式深度访谈,这种挖掘信息式的开放式访谈,需要我们下更多的功夫。

  梁栋:整个的操作过程中,小组成员们以及责编是一直在帮助打磨的,所以在修改过程中,这种碰撞就会很多,所激发的灵感也会很多,在稿件涉及现象表达时,我本身知识积累和社会感知力的缺陷就会暴露出来,资料的引用等等是比较生疏的,这一点在后期改稿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比例。小组成员马子雯也通过她自身的专业能力帮助我弥补了很多理论逻辑上的不足。

  写稿子的同时打开知网一直是我的一个写作习惯,我会喜欢去引用一些数据和理论进行稿件的丰富和深度的挖掘。但是,这个理论究竟适不适用于稿件是很需要考虑的前提,如果为了引用而引用,不但不会让稿件更加有深度,反而会在逻辑上容易出现极大的事实错误。对于这种情况,我的责编给了我很有帮助的建议,对于我本身还在学习过程中,还没有形成专有领域方向的创作者,如果没有强大的人文社科的研究基础,尝试去通过用现象描述呈现社会剖面不失为一种好办法。(这里参考稿件里涉及西双版纳的部分)

  马子雯:在采访手稿的部分,我也是根据自己的采访部分来进行划分,这样子出来的采访手稿清晰又能告诉主笔的同学我的整个稿件逻辑是什么。这次报道,因为我们涉及三个“单独”的故事,怕文章的风格不连贯,所以由梁栋同学进行主笔,梁栋撰写的稿件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特点,她能够用政策串联起每一个场景之中的故事,即提供了读者背景信息,又能够在不知不觉之间把场景顺畅地串联起来,这也是我之后需要学习的地方。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