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美军开始撤离第一岛链中美攻守之势已互换?美国的部署值得警惕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7/23 20:13:29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近期,台湾岛内的一档时事类访谈节目中,台军退役将领栗正杰表示,近期日本方面宣称要在隶属冲绳县的北大东岛部署车载型机动雷达系统,这意味着美国将远离第一岛链,由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进行自我防卫。对于他的这个判断,我认为只是看到了美军在第一岛链实施战略收缩的表象,却没有说出美国推行印太战略,提升在亚太地区军事威慑力的真实意图。

  从表面上看当前美军的确加大了在第一岛链实施战略收缩的力度。去年美军就开始有意削减在驻日美军的规模,撤出了驻冲绳群岛嘉手纳基地两个F15中队的所有人员及48架F15战机,还启用了太平洋战略要地关岛的新军事基地“布拉兹军营”,用以部署5000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在冲绳的美军士兵将会有一部分后移至该基地,整个部署预计将在2024年全部完成。现在,美国又允许日本在冲绳方向部署车载机动雷达系统,这样的动作的确清楚的表明美国已经开始有计划的削减其在一岛链的军事存在。

  美军撤出第一岛链的最直接目的是为了确保美军的安全。之前,美军之所以大量陈兵第一岛链,是因为美军认为解放军根本不可能对包括驻日美军在内的一岛链美军守备部队构成威胁,所以只要守住一岛链就相当于完成了对华封锁和围堵任务。然而,今时不同往日,美军认为近年来中国的军力在不断提升,已经对驻守在一岛链的驻日美军构成了严重的安全威胁。如果真的在这一地区发生战争,那么驻日美军首当其冲将受到毁灭性打击,为确保驻日美军的安全,最好的办法就是将驻日美军撤退至第二岛链。因为在这里,美军将远离大陆,解放军的很多导弹的射程都覆盖不到。所以从这个角度看,美军在第一岛链实施战略收缩,根本原因是惧战恐战心理在作祟。

  出于对自身安全担心的美军主动撤出第一岛链,却并不代表美国会主动维护地区和平,恰恰相反,这样的撤退行动实际上包藏着美国武装日本,企图引爆中日对抗的祸心。

  二战结束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在军事上一直受到美国的钳制。实际上,驻日美军除了担负着在亚太地区遏制和威慑亚欧大陆强国,以维护美国霸权利益的重任之外,还有一项现在几乎被大家忘却了的历史使命——在军事上看管日本,防止日本重走军国主义的邪路。现在美军主动从第一岛链的日本撤至第二岛链,背后其实伴随着对日本军事上的松绑。对日本突破和平宪法的各种小动作,美国已经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许日本废弃专守防卫,不断扩充军备。

  美国甚至已经同意向日本出售射程超过1500公里的战斧巡航导弹,全然不顾当年自己为日本设置的不得拥有战略进攻性武器的禁区。而美军从日本撤出的第一岛链的军事要点,显然将由日本自卫队来接替防务。这样的举措让日本冲到了围堵和遏制中国的第一线,不仅为中日关系的正常发展设置了障碍,而且牢牢的将日本绑架到对抗中国的战车之上。

  可见,搞乱中国周边,引爆中日对抗甚至是战争才是美国主动从日本收缩军事力量的深层次原因。用代理人战争来消耗自己的战略竞争对手,是美国惯用的战略手段。乌克兰不就已经演变成美国消耗俄罗斯的代理人战场吗?美军从日本的军事基地撤出,让日本自卫队来填补自己留下的军事真空,其实就是要让日本成为下一个乌克兰,为自己在亚太地区的霸权利益充当炮灰。而急于追求国家正常化,特别是军事正常化的日本,则不惜铤而走险,积极配合美国印太战略,甘当美国遏华的急先锋和马前卒。日本已经宣布将在西南诸岛建立130个武器库,针对中国的意图溢于言表。

  此外,美军从日本撤退,在第一岛链实施战略收缩,也不代表美国会放松对第一岛链的控制。作为围堵中国的重要锁链,所谓第一岛链在美国的全球霸权战略中有着重要的战略价值。随着美国不断推进以遏制围堵中国为目标的印太战略的各项举措,美国对第一岛链的控制不但不会放松,反而会不断加强。

  细心的军迷朋友可能会注意到,所谓美军从第一岛链撤出,实际上只限于日本方向,在其他方向,美军不仅没有撤出,反而强化了前沿军事存在。今年上半年,美国就和菲律宾达成了协议,将美军可以“访问”菲律宾的军事基地由之前的四个增加到了9个。美国甚至还提出要在日本设立北约联络处,计划推进北约亚太化甚至全球化,联合全球的盟友伙伴共同实施对华遏制与围堵的印太战略。在以关岛为核心的第二岛链,美国更是不断强化军事存在,为冲在前沿的日韩等盟友伙伴撑腰打气,提供军事支持。

  总之,美国在第一岛链的战略收缩和日本扩军备战的各种军事部署都必需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在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在美国不断推进印太战略,联合盟友伙伴不断搅动周边形势的背景下,唯有不断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才能有效捍卫国家主权和安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战略保障。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