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巧妙提问——访谈文章之魂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12/18 18:42:17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如何使访谈类文章为群众喜闻乐见呢?无外乎内容新颖,形式活泼。笔者体会,要做到这两点,关键在于巧妙提问。

  如果说记者是读者与采访对象沟通的桥梁,那么提问就是支撑桥之“桩”。记者能否将新闻事实挖深挖透,能否得到感人的新闻故事,能否打开采访对象的心扉,能否赢得广大读者的青睐,很大程度上要靠提问的艺术。

  采访看起来只是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双方对话,但实质上是采访对象、记者、读者参与的“三方会谈”。记者作为桥梁和纽带,既要了解被采访人,又要了解看不见的第三方——读者。

  熟悉你的采访对象。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只有充分了解对方,才能提出恰当的、有深度的问题,才能从中挖到“金子”。采访前,一定要广泛查阅资料,与相关的人交谈,努力了解、熟悉采访对象的音容笑貌、特点专长乃至精神世界。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以成功采访世界政要而闻名,她的每次采访都经过精心准备,她在访问以前就看了好几公斤的材料。

  牢记你的“阅读对象”。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看不见的“第三者”——读者。普通读者关心的话题,其实往往最能反映生活、反映人性、最亲切鲜活。同时,也不要忘了你的媒体特定的读者群,这是你的“根据地”,每次采访都要把他们的需求和口味放在心间。但记着读者,不等于媚俗。一名优秀的采访者,不仅掌握的信息资料应当比读者更丰富、更鲜活,而且应当比读者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理解得更透彻,应当以真情实感、真知灼见提升访谈的品质。

  展现你的个人风格。在访谈节目中,主持人常常是整个节目的核心,优秀的主持人往往善于把自己的个性、气质体现到、融入到访谈中,展示独特的访谈风格,创造自己的访谈品牌。

  采访的对象不同,问题的设计当然不同,访谈的问题因而是极其丰富多彩的。但问题背后,往往有着共通的规律性。不为人知的细节,生动感人的事例,独一无二的个性和品质,等等,通常都是成功访谈的关键节点。

  寻找新奇点,展现新意。每个采访对象都有自己的特异之处,记者要善于发现它,以问题引出新奇点。

  寻找动情点,以情感人。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亲情、友情、爱情等是打动读者的永恒话题。

  寻找制高点,提升品格。采访对象往往是某个领域的成功人士,在生命的某一维度上,往往有一个他倾心构筑的“高地”。这个“高地”,常人往往仰视才见,因此也生出敬慕之意。英雄的力量、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向读者展示采访对象的这块“高地”,是记者的重要职责。要善于围绕采访对象构筑的“高地”进行提问,并敏于挖掘构筑“高地”所体现的独特精神力量和意志品质,增长人的学识,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品格。

  寻找平凡点,消弭距离。再伟大的人,也有他的平凡之处,记者要善于把圣人从天上拉下来,让他食人间烟火。在媒体对名人的伟大之处报道后,读者往往很想了解他们作为普通人的一面:他们有什么样的兴趣爱好?他们平时是怎么生活的?他们有什么业余消遣?

  记者采访时要有掌控节奏、穿针引线和控场的能力,使谈话在良好的状态和氛围中进行。最关键的一点,是记者要像跟朋友聊天一样与被采访者谈话,随意、平和、自然,被采访人在你的引导下娓娓道来,谈出浓浓的情、感、意、理,带给你意想不到的、丰富的启迪和收获。

  营造和谐的氛围。营造自然、和谐的访谈气氛,是记者的一项基本功。记者如果能在短时间内与采访对象一见如故,倾心相谈,访谈就成功了一大半儿。常用的一种方法是寻找媒介,找到媒介或对方的兴趣点,拉近双方距离,再因势利导,恰当发问,从而获得独特、生动的素材。

  顺畅自然地提问。问题虽大多是提前定好的,但提问时要努力做到自然顺畅、了无痕迹,这就需要记者不能一味照搬照抄,而要善于穿针引线,要有一些即兴发挥、现场互动的东西。一些即兴、灵机一动的问题,往往会大大激发读者倾听的兴趣,增强访谈的鲜活度。

  善于随机应变。记者采访时,心中要有谱有规,同时要能根据现场情势随机应变。有的采访对象能很好理解你的意图,按照你的引导谈下去。但现场的偶发事件或因素,往往会使访谈对象突然有即兴发挥,记者也会被激发出新的问题。这样的发挥和提问,往往是鲜活、有意味的,不要害怕这种偶发的跑题,当然也不能被它打乱阵脚,应及时将话题拉回到既定的轨道中。有时也有这样的情况,采访对象提出了一条新的路径。怎么办?你可以坚决地予以纠正,迅速拉回到你的“路线图”中;但在特定的场合,也可以尝试沿着他的思路走下去,敏锐捕捉新的采访线索,紧追不放,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将犀利问题化于平常。记者要善于抓住关键问题,敢于提出较犀利的问题,又善于将之化于平常,通俗地表达出来。不要害怕提出尖锐的问题,但一定要用心措辞,以求得最佳的现场效果。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