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一问一世界(13)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12/22 13:49:21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本书是杨澜入行20年的传记作品,立体呈现她的非常媒体生涯,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杨澜和她眼中的时代线年的生命跨越和岁月流转,看她与高端人物和大腕明星的交往秘辛,看她对“赢”的重新理解和体悟……

  为了让周七月对刚刚成立的公司更有信心,杨澜特意提起阳光卫视北京办事处设在“汉威大厦八层”。2000年的汉威大厦是北京CBD核心圈很有“威名”的高档写字楼,租金皆是以美元来计算的。对于许多公司来说,进驻汉威大厦就是实力的象征。但是,杨澜没想到的是,周七月此前开设的公司恰恰也在汉威大厦。两个人大笑。机缘,有时候就是这样巧合。一场投缘的会谈快要结束时,杨澜决定,以周七月对节目价值的理解和丰富的阅历,目前公司最适合他的职位只有一个,就是阳光卫视上海制作中心的节目总监。加盟阳光卫视之后的周七月和当时负责纪录片翻译的聂梦倩、编导李天、陈艳明、符定华等组成了阳光卫视上海节目制作中心的最初工作团队。

  2000年下半年,上海复旦大学教师蒋昌建参加了青岛的一个活动,同行的还有上海电视台主持人曹可凡、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赵丽宏。1993年,还是上海复旦大学国政系研究生三年级学生的蒋昌建在首届国际大专辩论赛上荣膺“最佳辩手”。一时间,蒋昌建的发言风靡整个华语圈,他也成为影响了一代人的偶像级人物。活动间隙,陈汉元找到蒋昌建:“做《杨澜访谈录》的总策划怎么样?”蒋昌建有些出乎意料,自己平时参与电视制作的机会不多,谈不上什么经验。但是,陈汉元却认为蒋昌建很合适,最佳辩手的背景意味着缜密的思维和完美的表达力,复旦大学博士的专业背景意味着严谨的学术素养,蒋昌建的加盟意味着《杨澜访谈录》在把控时政领域方面有了顶尖学院派力量的强大支持,对于维护访谈节目的“权威”与“严谨”,维护杨澜秉承的高端访问的定位是非常有利的。经过陈汉元引荐,蒋昌建在上海永嘉路387号见到了杨澜。

  出生于1965年的蒋昌建与杨澜几乎是同龄人,他们的成长轨迹的并行和交集颇有些戏剧性。1990年,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生杨澜登陆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的主持舞台,此时的蒋昌建是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团委书记,每周会定时收看《正大综艺》,感觉女主持人“很清新”。1993年,《正大综艺》火爆异常,杨澜成为著名主持人,此时的蒋昌建成为上海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的硕士生,随复旦大学队参加首届国际大专辩论会,获“最佳辩论员”称号,此时的杨澜只是感慨这个复旦男生有点儿瘦。1995年,还在美国学习的杨澜受邀主持第二届国际大专辩论会,蒋昌建作为志愿者担任组委会的工作人员。当两个人再次遇到对方,就像早已熟识的老朋友。不久之后,蒋昌建和国政系团队成为了《杨澜访谈录》的智囊团。

  2001年6月25日,《杨澜访谈录》暨新版《杨澜工作室》在北京昆仑饭店举办了开播仪式。当时《北京青年周刊》的首席记者对杨澜做了专访,并写下了这段文字:“北京昆仑饭店,杨澜一袭黑色裙装,笑容得体地站在聚光灯下。面对众多赶来捧场的来宾、朋友,杨澜致辞时有些激动,眼睛里有泪花闪烁。背后的大屏幕放映着从《正大综艺》到现在的杨澜,长发的她勾起人们对往昔的回忆。”

  7月,刚刚从上海大学毕业的金嘉楠没有和同学一样,选择进入上海电视台等沪上主流媒体,而是将简历投给了阳光卫视,成为了《杨澜访谈录》的助理导演。《2000年那一班》是1996年杨澜在纽约留学期间,与CBS电视台合作拍摄的,是比照中美儿童成长、预设国家前景的纪录片。《2000年那一班》就像一句预言,冥冥中将这些《杨澜访谈录》初创时期的达人们聚合,与他们每个人的灵性与远见签署了千禧之约。

  陈敏尔在市级经济部门座谈会上强调:勇担当,提能力,善作为,全力推动经济工作各项任务落实见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font color=#666666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