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新闻学堂】新闻采编技巧之人物采访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1/3 10:59:18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美国著名记者鲍勃 · 福尔斯曼曾经说过: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采访是绝对当不好记者的。

  由此可见,在新闻采写中,采访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它将决定你新闻采写的成功与否。

  获取材料的途径:根据采访对象的身份与职业而定,如图书查阅,相关部门的材料整合,相关人员的侧面咨询,以及一些相关的新闻报道等。

  当然现在最便利的方法还是互联网的使用,对于新闻访谈的材料获取来说更是及时而广泛。

  在《魏文亮的艺术人生》这篇艺术类人物专访时:不但要搜集人物的艺术成就与创作历程的资料,更多的还要搜集人物之外的东西,如他所从事不同艺术门类的诸如画论、艺评类的东西。

  记者还要将他的所有相声作品都听一遍。以达到对他的相声特色与艺术特点深入了解的程度。与此同时,还要深入了解诸多的艺术名词,及相关的艺术评论等。

  这是对被采访者最起码的尊重。其次在聆听的过程中你的心会迅速地平静下来,这样会更便于集中精力处理和引导采访的整个进程。此外也更易把握住在采访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的新的新闻亮点。作为被采访者则在你平静的聆听中能更快地进入状态,并产生交流的冲动。

  一名随时去打断采访对象谈话的新闻记者,是非常令人生厌的。另外因为你的随时一次打断都有可能引导了被采访者转向另一个话题,而本来有可能更加深入下去的话题会由此搁置!

  所谓观察采访,就是用眼睛认真观察,搜集材料。当代著名的新闻记者穆青说:“人身上最灵敏的器官是眼睛,十八般武器,眼睛是最锐利的武器。采访对象可以不回答记者的问题,但不能蒙住记者的眼睛。”记者的观察是要用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特有的新闻嗅觉,(对所采访的人物、事件及其环境、气氛进行认真仔细地打量和洞察),从采访中捕捉到有价值的新闻。

  记得曾看到了这样一个事例,一名非常著名的指挥家接受某报社的两位记者的采访。

  采访开始后,记者问:“您是哪里人?”“今年多大年纪?”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记者采访的这位指挥家被这些“幼稚”可笑的问题弄得哭笑不得“你们对我一点都不了解,怎么来采访呢?”

  所以在访谈中新闻记者的谈话一定要注意体现水平。而不能像上面所说的例子那样问一些无关痛痒的话。

  访谈中被访者因心情激动而使采访节奏进行得过快时要使之变慢。同样,当被访者因紧张拘谨或使采访节奏过慢时新闻记者同时还要使用各种语言使被采访者能迅速地介入进来。

  一篇生动的人物专访,使之生动起来的另一个诀窍是多向被访者提这样的问题:“比如”;“您能举个例子吗”;“这是不是像”;将文章的内容尽量引向自己相对熟悉领域,从而使访谈更加生动活泼起来。

  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惯常使用的采访手法是:在采访中会将采访对象的谈话用录音机全部录下来,她的这种风格后来被很多人效仿,甚至被引进西方一些大学新闻系的课堂,冠之以“法拉奇式”文体。

  面对任何一个被采访者,都是全程录音,回来后全程录入,从中可以获得许多的“细节”。

  因为在人物的访谈中,许多时候在现场笔录、听取时会漏掉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如果回来不全部整理的话,即便是录音后,也会因为带着之前在现场时的印象,轻易地将本来很重要的细节错失了。

  所以完整的采访录音,尽管材料有时显得杂乱不堪,但在撰写时你就会发现许多的细节,或者是一个场景,或者是一句话,或者是一个瞬间就跃然在纸上。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