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访谈手稿的故事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1/9 16:13:54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微信公众号的编辑,《多彩中国•人物志》大多都是由我来排版制作的,对我来说,在收到定稿的图文稿件后,制作时只需要保证内容无误、格式正确、图片清晰就可以了。而在这过程中阅读这些神采飞扬的文字,我总觉得作家就是写文章的,写得好是件很自然的事情。

  直到有一天,“多彩中国”中方总发起人闫志杰带回来一个信封,说要将此件物品作为“多彩中国”珍贵的资料也进行收藏,出于编辑的好奇心,我迫不及待的打开信封,原来是《多彩中国•人物志》的撰稿人娜恩达拉采访几位艺术家的笔记手稿。单是采访诗人于坚的那一篇,采访手稿就写满了整整十二页。

  翻看这一页页的笔记手稿,我被惊呆了,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达拉在采访人物时的点滴记录,还用不同颜色的记号笔做了标注……作为“人物志”专栏的编辑,达拉的搭档,我瞬间被感动了。原来,这每一期看似平常的人物志,竟然是这样诞生的,在我们轻松品读这些文字背后,达拉竟是付出了颇多辛苦。

  2017年5月28日,在“多彩中国”大展启动一周年的发布会上,我和达拉在北京会面。近来,她一边为达斡尔族应征作品评审会做筹备,一边还在采写人物志,作息时间也不规律,整个人都消瘦了一圈。长谈间我们自然地聊到人物志,我问达拉采写人物志的感受,达拉说她累并幸福着,在和艺术家们沟通的过程中,她也分享了艺术家的成长历程、对艺术的理解和感悟,虽然忙,但她很开心,很快乐。这听起来看似轻松的话语,我知道,其实并不那么简单……

  有时,为了了解采访嘉宾的基本资料,她几乎刷遍了艺术家自己在朋友圈发的上千条图文;有时,为了尊重采访人物的作息时间,可以等到凌晨两三点,往往一通电话采访下来就是两个多小时;有时,为了和艺术家核实一个图片说明,反复微信沟通多次;有时,话题勾起艺术家的童年记忆、触及艺术家的心灵深处,他们有笑有泪……达拉对艺术的热爱、对艺术家的尊重、对写作的虔诚,正是这种精神成就了一篇篇人物志。

  除此之外,几乎每周我们都会收到各地艺术家寄过来的为“多彩中国”大展精心创作的作品,这每一件微小的作品,包括寄送作品时的精巧包装,都凝聚着艺术家的巧思、精益求精的执着和对“多彩中国”大展的认可。

  “多彩中国”大展的每一步前行,离不开专家顾问的支持鼓励,离不开策展人、特邀召集人的无私奉献,离不开艺术家们的热情参与,离不开“多彩中国”工作团队的平凡付出。

  ▲ 2016年5月28日,“多彩中国——民族微型艺术国际大展”启动仪式在民族文化宫举行。

  ▲ 2017年5月27日,“多彩中国”大展蒙古族应征作品评审会在京举行。

  ▲2017年6月3日,“多彩中国——民族微型艺术国际大展”达斡尔族应征作品评审暨发布会在国图文津雅集举行。

  我也被这种精神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愿意尽我自己的微薄之力,为“多彩中国”奉献自己一点能量,为“多彩中国”涂抹一点属于我自己的亮色!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