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杨澜:洞察力是一个人有远见的开始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1/12 17:45:19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欢迎关注@伊说说,女性成长聚集地,愿你不用盔甲在身,也能抵挡万千生活不易。

  2019年12月18日,中国海归70年70人的榜单中,有一位以睿智、优雅著称的女性;

  2015年7月,她在吉隆坡,代表北京陈述了申报冬奥会的实力条件,以及国之信心;

  2001年7月,她在莫斯科的申奥会议上,作为形象大使,为大家阐述北京的形象以及这个城市对奥运的渴望;

  她总是从容、得体,用一腔温柔的语调,娓娓道来他人的故事,她的名字,叫杨澜。

  1994年,初出茅庐的她,一举斩获中国首届电视节目主持人金线年,《亚洲周刊》评选了亚洲二十位社会与文化领袖,杨澜当选其中;

  2013年,福布斯公布福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位女性榜单,她是其中一员;

  在面试的时候,她听闻央视要找一个清纯的女主持人,她反问道:为什么电视上女主持人总是一个从属的地位?为什么她就一定是清纯、可爱、善解人意的,而不是更多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呢?

  当时,所有人都觉得她疯了,一个多少人梦寐以求的职业,她说离开就离开,可杨澜依然要这样做,因为追寻成长是她的目标。

  1996年,她写下了《好孩子》,其中有两句:我知道,斯斯文文的你却最渴望冒险,或在高原上与日月热烈地舞蹈。

  如今,做访谈节目,杨澜已经做了20年,访问了上千位人物,堪称一场跨越时代的对话成长录。

  正是因为她始终了解自己的内心,才能明确追逐方向,并且根据时代发展随时调整成长节奏。

  说起职业生涯,杨澜表示自己从看世界到问世界,似乎都是为了一个目标——沟通世界。

  杨澜在访谈中,对话了很多名人,以一种奇妙的切入点来作为引导,用循循善诱的方式,让人不由自主松懈自己,吐露心声。

  访问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时候,她被告知不能问私人问题,但是访谈想挖掘的就是对方的内心感受。

  她先谈起了克林顿的总统图书馆,从而引出了1998年的弹劾事件。克林顿面对她的问题,坦然回答:我认为我应该告诉人们这一切。是的,我犯了个人错误。

  在与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之一——妮可·基德曼对话的时候,同样为了追寻人物的内心体验,杨澜选择从女人都喜欢的问题入手:奥斯卡颁奖典礼快到了,你准备穿什么衣服去走红地毯?这个关于时尚的话题,让妮可·基德曼心情愉悦,大方谈起了与汤姆·克鲁斯的感情。

  在访谈李彦宏的时候,她用纳斯达克上市为引导,询问你的账面的财富暴增,但是你觉得你的幸福指数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呢?这个话题,就此打开了对方的话匣子。

  与其说杨澜会说话,不如说她善于观察、有敏锐的感知,可以从对方的表情、动作、神态中体会到对方内心情绪,从而将沟通力发挥到极致。

  因为,传统的媒体行业,已经不适应新时代,所以,她选择用人工智能记录时代的成长轨迹,制作了《探寻人工智能》系列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仅播出四个月就有了近2500万点击量,却没人知道这背后,是一个团队屡屡碰壁的故事。

  当时,制作这部纪录片的时候,因为广告赞助商都不认可其商业价值,也找不到丝毫的市场需求,所以拒绝投入资金。

  这一场诚意之作他们成功了,也被媒体圈认为是一个新的创举,第二季还未拍摄,赞助商都已经蜂拥而至,求取分一杯羹。

  在旧传统与新思想的碰撞中,杨澜秉承内心的原则,探索人工智能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发展趋势,深信世界已经发生重大变革自己应作出改变紧紧跟随。

  未来属于信息化的主导,未来属于智能的掌控,这是杨澜走在时代前端得出的结论。

  在变革的时代,她总能跟随大众的步伐,做出亮眼的举措,这都得益于她对潮流的敏锐洞察。

  从央视的花团锦簇中走出,一边摸索一边前行,终于成就自我,杨澜依靠得是对事物发展的远见。

  杨澜在《一问一世界》书中写下:所谓远见,即洞察力,不是因为它要求当事人有多聪明,而在于能否在正确的时间做出正确的决定。

  这里提到的洞察力,即为可以深刻了解事物的本质,从而推断出其根本的一种能力。

  不是每个成功人士都有强大的洞察力,但强大的洞察力,一定可以引领人走向成功。

  人人皆知的IBM公司,曾经陷入过超级危机,被某杂志冠以评价,IBM的失败可以算作是美国的失败。

  在一个逐渐被时代淘汰的公司里,有一名优秀的管理者拯救了企业,这个人就是郭士纳。

  他定下整合公司、开拓软件业务、创新企业文化、开辟电子商务等多种方案,引领IBM顺利起死回生,创下大象也能跳舞的。

  在参加某次企业家大会的时候,杨澜曾经提及过一个观点,就是初心可以带动我们的洞察力,不仅可以洞察时刻发展的市场,也可以洞察我们自己的心灵。

  前往新加坡采访李显龙的时候,她一路都在研读其父李光耀的传记,同行的同事还十分不解。直到访谈中,杨澜问出那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您父亲曾大力提倡亚洲价值观,它受到了质疑,你认为有必要重新审视它吗?

  2018年,主持麻省理工一项探寻智能活动的时候,她上场自问自答道,今天科学家们济济一堂,我来凑什么热闹啊?因为我的不可救药的好奇心啊!

  杨澜永远拥有旺盛的好奇心,也正是在这份强烈心情的驱使下,她才拥有了探寻人工智能之旅。

  时光在走,岁月在流逝,怀抱初始之心,保持对事物的好奇心,才能洞察到远方路的出口。

  在访谈的时候,杨澜非常善于观察对方的表情动作,她说:采访其实像是一次探险,是一种对人心的探险。

  采访林毅夫的时候,问及对方的成就,是否达到了父亲当年的期许,这时候林毅夫却红了眼眶,杨澜选择了暂停说话,给对方平复情绪的空间。

  采访夫人王光美的时候,她会提前告知要引起对方的伤心,王光美有了心理预期,反而让她继续询问。

  她曾经在《杨澜访谈录》创办15周年的时候,推翻了自己的想法,构建一个新的思路。

  她的节目不想再去追逐成功的故事,反而想触摸每个人心理的深层想法,找到人们的精神与时代洪流交接之处。

  观察使人敏锐,思考使人通透。细致地观察、不断地思考,是走向成功坦途的必要条件。

  北外开学典礼的讲话上,杨澜作为嘉宾出席,并告诉学生们要多去探索、多去提问,她认为,提不出好的问题,就找不到好的学习方向,更找不到解决的答案。

  二十年来,杨澜是在不断地提问中前行,上万个问题出现在访谈之中,串联起节目的灵魂。

  她所学的专业是语言,始终认为语言是与世界连接的方式,以语言为媒介,自己才能走上世界的采访之路。

  每次采访之前,她都会去了解被采访者的生平,去读对方的自传或者评价,在她看来,多读一本书,至少可以让自己少问十个蠢问题。

  在与基辛格博士的访谈之前,杨澜看遍了他的所有著作,还去查了很多历史的资料,就为了短短30分钟的采访,付出了很多的精力。

  变革的时代中,将提升洞察力作为自我成长的方式,让出众的洞察力,助力成功之路,让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实现更多价值。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