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电视访谈《马克思是对的>之<千年思想家>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1/30 17:24:15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马克思是对的》是由中宣部理论局、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的五集大型通俗理论节目。节目紧扣“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科学真理并具有当代价值和意义”这一主线,邀请国内权威理论专家、著名高校青年教师、青年代表富于时代感的方式呈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以及它们的当代价值和持久魅力。突出中国人持续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相结合,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的光辉历程。节目分为《你好,马克思》《洞悉世界的眼睛》《不朽的资本论》《解放全人类的胸怀》《千年思想家》五集,每集33分钟。

  《马克思是对的》之《千年思想家》围绕马克思这位千年思想家,讲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过程,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世界的广泛传播和巨大影响,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证明马克思主义在当今、在世界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散发出真理光芒。阐明了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坚持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主持人】欢迎大家收看有理论深度、有实践温度的通俗理论对话节目《马克思是对的》。我是主持人吴学兰。

  在前几期节目中,我们一起重温了马克思的故事,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感受了马克思的人格魅力和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

  习指出,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线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

  今天我们将和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朋友,一同认识马克思这位千年思想家在世界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实践、在中国的光辉成就和伟大范例。

  首先为大家介绍一下今天节目的两位来宾: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炳林教授。欢迎您,王教授。

  【主持人】还有一位是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副教授,同学们喜欢的青年教师张晓萌博士。欢迎您张博士。

  【主持人】此外,我们还邀请到了几位青年代表,和大家一起来分享马克思的故事,欢迎你们。

  有理论深度、有实践温度的大型理论对话节目《马克思是对的》正在播出,敬请关注!

  【主持人】我身后是位于德国特里尔的马克思故居纪念馆,2017年5月5日,纪念馆重新开馆,来访者络绎不绝,留言簿里写满了来自五十多个国家的到访者的感言。而在万里之遥的中国上海,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内,珍藏着《宣言》的首个中文全译本等大量珍贵历史文献,它们同样见证着一个半多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对全世界的巨大影响。

  真理之光,跨越时空,映照当下。英国广播公司,也就是BBC,在1999年和2005年先后举办了“千年思想家”和“古今最伟大哲学家”调查,结果都是卡尔马克思位列第一。

  人类历史上出现过那么多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而马克思赢得了最多人的点赞,站在了最高点。我想先问问现场的青年朋友们,对这个评选结果你们怎么看?

  【现场观众1】我原本以为马克思只是在中国的影响比较大,没想到他在西方还有这么多的“粉丝”。

  【现场观众2】我觉得马克思被评为“千年思想家”是意料之中的,因为他的思想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而且还影响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

  【彭奕萱 复旦大学学生】这次参与投票的民众主要是西方国家的民众,我觉得这个结果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反映了马克思在西方社会的影响力。

  【张晓萌】这次评选还覆盖了物理、数学、生物等多个自然科学领域,马克思能够在这么多位“大咖”中脱颖而出,这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魅力。

  【王炳林】全世界很多人都在关注马克思。美国的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海尔布隆纳说:“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必须向马克思求教。”实践也充分证明,无论我们这个时代如何变迁,科技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

  【主持人】马克思之所以成为“千年思想家”,是因为他在自己思想体系形成的过程中博采众长,吸收了许多前辈思想家的智慧结晶。下面我们就先来听听马克思和黑格尔的故事。

  1837年,19岁的马克思正在柏林大学学习,浓郁的学术氛围使他全力投入其中。通宵达旦的脑力劳动使马克思身体极度虚弱,染上了重病。他遵照医生的建议,搬到了柏林郊区的施特拉劳村休养。就在这里,黑格尔走进了马克思的视野。

  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产生兴趣之后,还加入了一个由年轻师生组成的“博士俱乐部”。他们运用黑格尔的辩证法,开展了宗教和政治批判。在他们的影响下,马克思放弃了曾经信奉的康德的理想主义,逐渐成为一个无神论者。

  【王炳林】除了刚才故事当中提到的黑格尔,马克思还吸收了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思想,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思想。

  【张晓萌】马克思之所以能够“吃透”前人的理论成果,离不开他的一大爱好读书。在大学期间,马克思曾经用两个月的时间阅读了24本著作,写下了255页的读书笔记。可见马克思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主持人】线本书,可能有人觉得好像也并不是很多。但是请大家注意了,马克思读的可不是什么通俗读物,而是超级烧脑的学术著作。说到看书,你们有什么感触?

  【主持人】希望你一直保持热爱思考的好习惯。思考也需要植根于现实土壤,“时代是思想之母”,那么马克思当时所处的时代是什么样的呢?下面就请上一位青年代表来给我们讲讲。

  这首《西里西亚织工之歌》出自于德国著名诗人海涅笔下。正如诗歌中所描述的一样,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正遭受着残酷的剥削。

  从1825年起,欧洲连续爆发了三次大规模的经济危机。工人每天要劳动16个小时甚至更长,但他们的工资却少得可怜。很多孩子六七岁就被迫给资本家当童工,超负荷的劳动让一些孩子不到十岁就被折磨死了。

  不甘被压迫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展开了斗争,有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工人宪章运动等等。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这些斗争最终都没能取得成功。

  【主持人】这个伟大的思想家就是马克思。著名诗人海涅比马克思大二十多岁,和马克思是忘年交。海涅对马克思有很高的评价,认为他是德国最有才能的思想家,最有魄力的人物。

  【王炳林】马克思、恩格斯正是适应时代的要求,参与了斗争的实践,总结革命经验,创立了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这就是马克思主义。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进一步的激化,以及工人运动迅猛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主持人】作为“千年思想家”,马克思也在不断的批判和论战中完善着自己的理论体系。下面我们就一起通过一个手绘动画来了解一下马克思、恩格斯和他们的“对手”。

  对于黑格尔这位哲学“大咖”,马克思敢于怀疑,先后撰写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等作品进行批判。为追求真理,恩格斯坚定地站在马克思一边,与很多思想家,有些还是昔日好友展开论战。他们批判了鲍威尔的唯心史观,指出费尔巴哈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批评卢格是庸人和空想家,指出克利盖的是“爱的呓语”,揭露魏特林的空洞和虚伪

  在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之后,马克思还同蒲鲁东的改良主义、巴枯宁的无政府主义、拉萨尔的机会主义进行了长久的论战。为当时的工人运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主持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道路上,他们是从不含糊,也从不妥协的。

  【王炳林】在探索真理的过程当中,马克思不仅仅是对别人,其实对自己要求也十分的严苛。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要是隔一个月重看自己所写的一些东西,就会感到不满意,于是又得全部改写。再加上他精益求精,所以《资本论》第一卷就历经了二十多年才正式出版。正是因为马克思严谨的治学精神,即使是马克思主义的反对者也不得不承认马克思的思想力量,承认他是资本主义社会深刻的“病理学家”。

  【主持人】马克思的严谨甚至严苛的治学态度,连他的反对者都不得不折服和称赞,这正是马克思的伟大之处。不仅如此,马克思还涉足多个研究领域,学识之广也令人叹服。

  【张晓萌】一个人一生当中如果在某个领域有所成就,那就已经非常不容易了。而马克思在他涉足的每一个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

  【主持人】我们都知道马克思是著作等身,他留下了大量的著作。那么究竟有多少呢?来,我们通过一个短片了解一下。

  目前,根据不同时代有代表性的12种关于马克思著述的“书目志”,再对比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史研究所收藏的《马克思手稿、笔记目录》等文献,我们初步可以统计出:马克思一生撰写的著述有1974部(篇),其中马克思单独写的著述1660部(篇),马克思与他人合著314部(篇),马克思所写书信3099封。

  【主持人】马克思的学识太广博了,他的著作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为人们科学地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指南。

  【王炳林】习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吸收人类全部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并且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的,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先进的思想理论体系。”

  【张晓萌】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更在于它改变世界的实践力量。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改变世界”,恐怕我们今天也无缘新时代的美好生活。

  【主持人】今天,人类社会同马克思生活的年代相比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不仅没有减退,反而与日俱增。一起来看一个短片。

  资本主义不断借鉴和吸收社会主义的某些长处:如缩短工人劳动时间、政府干预经济、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等。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宣言》《资本论》等著作在全球热销,掀起一股“回到马克思”的学术浪潮。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思考和研究马克思主义。

  在哥伦比亚大学、牛津大学等世界名校,《宣言》被列为必读书目;登录全球销售量最大的网上书店亚马逊,在图书检索中输入“卡尔马克思”,相关书目信息多达上万条;在伦敦、纽约、巴黎等地,“马克思主义大会”“世界社会主义大会”“国际马克思大会”等定期召开,吸引着众多与会者;曾经长期批评马克思及其思想的媒体,如英国《金融时报》、美国《时代周刊》等,其头条文章中也频繁出现马克思的名字和论述。诸多事实表明,“马克思热”正在国外学界产生广泛的影响。

  【王炳林】无论是马克思的原著,还是解读马克思主义的著作,都是广受欢迎的。比如说迄今为止,《宣言》已经被翻译成二百多种文字,出版过一千多次,成为全球公认的“使用最广的社会政治文献”。

  【张晓萌】2010年日本曾经出现了一本爆款畅销书,这本书的名字叫做《青年们,读马克思吧!》,销量曾经达到了一百多万册。

  【张晓萌】这本书还被翻译成了中文、韩文,并且再版了多次。我们可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在当今时代依然有它思想的活力。

  【王炳林】法国著名的哲学家雅克德里达说:“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

  【张晓萌】哲学大师萨特,他同样也是文学界的泰斗,获得过196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但是,他却拒绝了这个荣誉。就是这样一位个性极强、我行我素的学者,却是马克思的“粉丝”。他在《辩证理性批判》这本著作中曾经这样描述:“马克思主义是不可超越的,因为产生它的情势还没有被超越。”

  【现场观众5】有这样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辛苦不断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现场观众6】最让我感到印象深刻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里的最后一句话:“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每次念出这句话的时候,都会让人感觉热血沸腾。

  【主持人】说得我也热血沸腾了!《宣言》问世50年后,一位俄国青年面对这本小册子,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这本书篇幅不多,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这位青年是谁?他和《宣言》有怎样的渊源?下面我们就有请一位青年代表来跟我们分享这个故事。

  在马克思主义诞生50年之后,在俄国西伯利亚的一个乡村里,一个28岁的青年正在把德文版的《宣言》翻译成俄文。或许连这位青年自己都没有想到,后来,他将带领俄国人民开辟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他叫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笔名列宁。

  当时,列宁因为组织和领导彼得堡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协会的“罪名”被捕,被判流放三年。

  从喧嚣的都市来到穷乡僻壤,离开了工人和火热的斗争,列宁并没有灰心气馁,他和另外被流放的两个工人一同研读马克思的著作,一起翻译《宣言》。三年中,列宁所写的著作有一百多万字。

  【主持人】西伯利亚这三年的思考、写作、实践,为列宁之后更好地参与革命斗争,组建革命组织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张晓萌】结束流放后的列宁辗转于欧洲各国之间,在布鲁塞尔建立了一个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这就是布尔什维克党。

  【王炳林】也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1917年,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党人通过领导俄国的工人和士兵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的政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十月革命。

  【冯扬骅 清华大学学生】说到十月革命,让我想起来课本里有一句话,叫做“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张晓萌】这句非常著名的话是总结的,非常形象。在十月革命之前,一些外国传教士、中国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就在报刊上介绍过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直到爆发了十月革命,才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王炳林】到了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已经有许多的先进分子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团体,创办各种报纸、杂志,翻译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的著作。特别是成立了小组,为中国的成立奠定了重要基础。

  【主持人】1920年,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第一个中文单行本,就是《宣言》。在这本书翻译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习在不同的场合讲过很多次,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一天,一个小伙子在家里奋笔疾书,妈妈在外面喊着说:“你吃粽子要加红糖水,吃了吗?”他说:“吃了吃了,甜极了。”结果老太太进门一看,这个小伙子埋头写书,嘴上全是黑墨水。结果吃错了,他旁边一碗红糖水,他没喝,把那个墨水给喝了。但是他浑然不觉啊,还说,“可甜了可甜了”。这人是谁呢?就是陈望道,他当时在浙江义乌的家里,就是写这本书。于是由此就说了一句话: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主持人】陈望道当时正在翻译的书就是《宣言》。粽子就着墨汁,陈望道居然还觉得甜,看来真理的味道就跟红糖一样,甜甜的。

  【王炳林】从1920年至今,《宣言》在中国不断地被重新翻译和诠释,目前共有二十多种中文译本,见证了中国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不断地精益求精,不断地与时俱进。

  【主持人】说到《宣言》的刊印,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插曲。下面我们就请一位青年代表来跟我们分享一下。

  这是1920年8月出版的《宣言》。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封面上印的是“共党产宣言”,这是危急情况下出现的一个小失误。

  在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的资助下,陈独秀等人在今天的复兴中路成裕里12号租了一间房子,秘密开设了一家名为“又新印刷所”的印刷厂。陈望道翻译的《宣言》是这个印刷厂承印的第一本书。

  当飘着油墨香的小册子捧到手上的时候,大家这才发现,封面印错了,但是如果全部毁掉重印就太浪费了。

  当然,正是这个错误,却成了后人鉴别《宣言》首译版的重要依据。一个月后,他们进行了第二次印刷,封面也由红色改成了蓝色。红、蓝两本被称为《宣言》的“姐妹版”,目前国内现存红本11本,蓝本6本,非常的珍贵。

  【现场观众8】在当时那样艰苦的条件下翻译、印刷,才更觉得《宣言》的珍贵,我决定回去要好好重读一下这本书了!

  【现场观众9】正是许许多多的“陈望道们”,才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成为可能。

  【主持人】这位青年说的“陈望道们”不仅翻译了马克思本人的著作,而且翻译了很多解读马克思主义的著作。比如,李达翻译了《唯物史观解说》《马克思经济学说》《社会问题总览》;李汉俊翻译了德国马尔西的《马格斯资本论入门》等等。对,您没听错,我刚才说的是“马格斯”,因为当时对“马克思”的译法不是完全统一的。

  【张晓萌】当时对马克思名字的中文翻译还有很多个版本,比如“麦喀士”“马尔克斯”等等。1919年5月,《新青年》开设了李大钊主编的“马克思研究号”,集中刊发了一系列传播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之后马克思的中译名就逐渐统一了。

  【王炳林】无论这个译名如何变化,传播的内容其实都是一样的,传播的主义都是科学的。也正是马克思这位“千年思想家”一系列著作的影响,才催生了第一批中国人。比如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

  【张晓萌】曾经说过,《宣言》等著作建立起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正如自己所说:“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从来没有动摇过。”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魅力,这就是思想的力量。

  【王炳林】正因为中国的先进分子找到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历史命运发生了根本性改变。1921年,中国成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年轻的中国人不仅认真地汲取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而且热情地翻译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星火燎原的历程就由此开启了。

  【主持人】马克思主义是世界的,也是中国的。它诞生于欧洲,却在今天的中国显示出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力。那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怎样的进程呢?我们来通过一个短片了解一下。

  马克思主义是人的“真经”。中国之所以能够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真理作为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思想,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彻底改变了中国的面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包含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人,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主持人】思想是时代的先声。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它集中体现了时代的特征、世界的潮流和创新的实践,在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世界历史长河中留下极为丰盛、极为醇厚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在当代中国,坚持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

  下面,就让我们借用马克思在18岁时所写的一首诗歌,来向这位“千年思想家”致敬!

  【主持人】当我们仰望星空,真理的光芒不灭,穿越历史,照亮未来;当我们回望来路,今天的新时代,每一个音符都回荡着马克思探索真理的金石之声!

  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我们纪念马克思,就是要感受马克思的人格魅力,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身处新时代,更加美好的新征程正在开启。有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引领,有13亿多中国人民聚合起来的磅礴伟力,我们就一定能不负新时代新使命、不负人民群众新期待,续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篇章。

  今天,大型通俗理论对话节目《马克思是对的》就要结束了。感谢大家同我们一起重温了马克思的故事,学习了马克思的思想。祝愿大家学好马克思主义,用好马克思主义。感谢大家的收看!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