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一次采访写6篇稿子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2/1 21:19:17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新媒体时代,融媒体发展,一个记者要同时代表几个媒体的身份,一次采访写几条稿子,恐怕今后也是新常态。问题是,各个媒体有各自的特点和要求,拿一条稿子往不同的媒体一丢了事,应当与这种新常态的内涵相去甚远的。

  中午,我应长沙市粮食局副局长易鹰之邀,到望城区新河粮食合作社采访晚稻收割、收购现场。

  下午近5时,我回到办公室,处理完分社一些日常事务,已近6时。为赶在8时前上传当日稿,来不及晚饭,即动手写现场特写。

  这些年,我一直习惯手写。当时,同事王晗也在加班,跑到我办公室见我正埋头写写画画,说了一句:“社长您赶紧的,写完我帮您打。”7时30分许,特写《清香,在稻田里弥漫》完稿,700多字。我将手稿交给她,几分钟便打好了,还修改润色了几个地方。我又仔细校正一遍后,正好赶在8时前上传采编系统。

  在采访现场,我还用手机拍了一些照片。于是,又开始整理图片。挑选了8张照片发给美编李曼斯,请她美化一下,我则继续给每张图片配说明。我们新湖南长沙频道有个规定,一组图无论多少张,必须每张都有单独的图片说明。当晚9时20分,组图《稻田里飘来阵阵清香》在新湖南长沙频道上挂出来了。

  晚10时左右,回到家里,虽然还没吃晚饭,但心情颇好。我请阿姨做了一大碗面粉糊糊,就着3碟剩菜,倒了一杯杨梅酒,准备开吃。忽觉有趣,便拍了一张晚餐图发到工作群,请同事们猜猜杯中为何酒?

  这杨梅酒,乃怀化靖州朋友去年送来的木桐杨梅以纯谷酒泡制,一年多了,金黄金黄的。

  同事们积极竞猜,有猜洋酒的,也有猜劲酒、鹿龟酒、鸿茅药酒、桂花酒,还有猜啤酒和红茶的。我用一首打油诗提示了一下:我自青山来,清香拥入怀;躲进五谷里,满壶都是爱。一下被同事金慧猜中了,她是怀化人。

  夜深了,躺在床上,白天采访的情景又在眼前浮现,仿佛收割现场的稻草清香再次向我“弥漫”而来,总感觉还有些东西没有表达充分,加上已挂在新湖南上的组图《稻田里飘来阵阵清香》转发朋友圈后,很快引起了共鸣,也有小青年提出很新奇的问题。我于是便构思了一篇《稻香如人品》,靠着枕头连夜在手机上赶写完成。

  《清香,在稻田里弥漫》刊发在湖南日报11版,《稻香如人品》挂在了新湖南长沙频道《看图说理》专栏上。

  下午,几位同事来到我办公室,就着见报的特写,与我讨论采访后如何选择写作体裁的问题。这一番讨论启发了我的思考。于是,待大家都下班走了,我又在办公室试着写了一篇《从一个场景,看到国家背景》的采写体会。

  那天采访现场时,听合作社的司机说国产收割机不如日本的,当时心里就很不爽。几天来,这事便一直梗在心里,不吐不快。于是,我又写了一篇《收割机不会比高铁还复杂》的《看图说理》专栏稿。

  未曾想到,这几篇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主题的报道在朋友圈转发后,竟然引发了一些议论,尤其是针对《看图说理》。我便对议论中比较集中的提问,延伸写作了《思则有备,有备无患》的专栏文。

  加在一起,一次采访,形成了6篇稿子。欣慰的是,这6篇稿子挂到新湖南长沙频道以后,当日每篇的点击阅读人次都在10万+以上,高的近20万。

  当然,这6篇稿子实乃粗糙浅意,质量下乘。我也决非以此夸耀彰显。只是觉得, 作为职业记者,如何把采访收集的素材,尽力压榨成产品?如何根据各种媒体的特殊需求,提供不同形式的表达文体和行文方式,让采访内容尽可能全方位、无漏洞、而又鲜活地立体呈现?如何在紧张的工作中寻找乐趣、放松心情?与年轻的同行们一起分享而已。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