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最高法工作报告解读系列访谈:加快建设智慧法院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3/11 3:15:28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
|||||
崔志刚:各位观众,大家下午好!我是崔志刚。这里是由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主办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系列解读全媒体直播访谈活动现场,此次直播活动共有5场,将围绕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重点内容,全方位、立体化、深层次向社会展示人民法院的工作亮点和成果。今天是系列直播活动的第3场,加快建设智慧法院,我们现在在最高人民法院的全媒体新闻发布厅进行直播。 今天,我们邀请最高法院信息中心主任许建峰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智慧法院建设情况并且为我们的网友解答一些大家关心的问题。我想大家首先想知道,什么是智慧法院? 许建峰:“智慧法院”是周强院长在2016年提出,并于同年纳入了《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和《“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它的具体含义就是“依托现代人工智能,围绕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坚持司法规律、体制改革与技术变革相融合,以高度信息化方式支持司法审判、诉讼服务和司法管理,实现全业务网上办理、全流程依法公开、全方位智能服务的人民法院组织、建设、运行和管理形态。”这个定义明确了智慧法院的技术背景、根本宗旨、建设途径、主要目标、基本要求和实质内涵。 崔志刚:这个定义应该说是简明扼要,而且从整个定义当中大概已经了解到整个智慧法院的架构,包括意义、目的。但是,可能很多观众朋友们也感觉到它的内涵更加丰富,接下来的问题就是目前智慧法院建设进展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程度? 许建峰: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级人民法院将信息化作为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根本目标,加快建设智慧法院。在全国各级法院的共同努力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网络化、阳光化、智能化应用全面发展,数据资源汇聚和服务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信息安全和运维保障能力显著提升,信息化实现了由被动向主动、由初级向高级、由局部向全局、由基础建设向全面应用的巨大转变,支撑了智慧法院初步形成,推动了人民法院审判执行方式的全局性变革,有力促进了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 崔志刚:应该说,刚才我们讲了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当中包含它的定义和目前的进展情况,但是许主任,作为法院系统之外的人来说,感觉这个词语稍微有一些太专业化,就我的粗浅理解,智慧法院就意味着用电子信息化的手段让法院进入到一种现代化的构建过程中?比如像今天所用的演播厅是不是也是智慧法院建设的一部分呢? 许建峰:对的,您说的非常对。一般来说,智慧法院就是信息化的建设,但实际上根据智慧法院的定义可以深刻的认识到不单单是这个概念,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仅仅是支撑智慧法院的一个必要的、重要的基础,但是真正的智慧法院是人民法院的组织、建设、运行和管理形态。所以,像我们这样一个全媒体新闻发布厅,是一个重要的基础设施,这个设施用好了,我们智慧法院的效果也就体现出来了。 许建峰:这个发布厅的智慧体现在:作为新闻发布厅,特别是作为一个信息化的新闻发布厅,有大的屏幕和各种各样的显示背景。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个新闻发布厅和我们全国的法院专网以及互联网完全是紧密相连的,从这个端口可以随时了解到法院工作的各个方面。 许建峰:我们可以了解到3525个法院以及1万多个派出法庭,可以了解到这些法庭的工作状况以及调出法官干警的工作界面。 崔志刚:许主任,我们刚才只是解剖了一个小麻雀,这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但是除了这个新闻发布厅以外,整个智慧化建设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体系,要构建如此庞大的一个体系,是不是顶层设计显得至关重要呢? 许建峰:对,顶层设计从来都是一个大系统建设最为重要的一个问题。智慧法院的建设本身就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全国法院的方方面面,需要多方协调。不同的地区之间,不同的层级之间,不同的部门之间,都需要有大量的工作来做。所以,顶层规划是我们最高法院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某种程度上说,顶层规划在各级法院的工作中最高法院所占的比重最重,这方面首先我们是通过整体规划来描绘智慧法院的发展蓝图。 许建峰:2016年2月,最高法印发了《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五年发展规划(2016—2020)》,对“十三五”期间智慧法院的建设目标、重点任务、实施路线提供的根本遵循和依据。这之后全国各级法院,包括最高法本级也根据全国统一的规划来结合自身的实际,制定了辖区法院的发展规划,这样就在全国一盘棋的基础上又结合各地的实际,发挥了地方法院的能动性。同时,我们还根据每一年建设情况,要求五年发展规划要滚动编制,去年滚动修订了2017到2021年的五年规划。就在眼下,我们正在滚动修订2018年到2022年的五年规划,使得各级法院的智慧法院建设既有一个长远的考虑,同时又结合自身当前的实际做到科学有序的推进。 崔志刚:可以说,有了这样一个统一的规划之后,大的顶层设计基本上蓝图已经绘就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只是这个演播厅就可以接进三四千家法院,全国那么多的基层法院在具体建设大的智慧法院体系中怎么能够做到真正的互联互通,而且保证采用相同的技术规范呢? 许建峰:这也是顶层设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我们所说的系统工程、标准先行。我们按照这个思想,建立了一整套的人民法院信息化标准体系,目前已经累计发布了以案件数据为核心的60多项技术标准,我们认为还不算多,还有很大的空白需要填补。这些标准支撑各级法院基础设施的建设、信息资源的管理、应用系统的研发、信息安全保障和运行维护等各项工作,来规范各级法院的具体系统研发和建设。 崔志刚:其实这就是意味着把军令、律令已经下达到了各级法院,标准是已经规定了,标准之后接下来就是具体建设的效果如何、进展如何、是否适合这个标准、怎么进行评估的? 许建峰:智慧法院的评价目前来看也是世界性的难题,针对这个评价的问题我们研究编制了一套智慧法院评价的指标体系,面向全国法院开展评价,用于检验全国智慧法院网络化、阳光化、智能化水平,找出成绩和亮点加以推广,同时发现短板和不足加以改进,这样就反过来指导我们的规划和标准的编制。这样一来,我们实现了一个从规划到标准、到实施、到评估的一个闭环,利用这个闭环来动态地迭代推动智慧法院的建设不断完善。 崔志刚:从效果图上来看,评价指标体系很多,很细致,对于这样很复杂、很细致的评价,所有的评价工作量可能非常大,这个评价都是由最高法系统来做吗? 许建峰:当然,智慧法院建设的情况和应用的成效、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不能我们自己说了算。从2015年以来,我们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持续对中国法院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整体评估,先后发布了《中国法院信息化第三方评估报告》、《法治蓝皮书•中国法院信息化发展报告》2017版和2018版。今年的第三方评估认为,“全业务网上办理、全流程依法公开、全方位智能服务”的网络化、阳光化、智能化智慧法院已经初步建成,中国法院信息化整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很多方面已经处于领先位置。 崔志刚:从整个评价给出的评语包括横向在国际方面的比较来说,智慧法院的成效还是非常显著的。因为是信息化,重要传播的手段是要通过网络,是不是在网络基础建设方面要下很大的功夫? 许建峰:是的,网络的互联互通是实现网络化、阳光化、智能化的前提,特别是网络化,首先就要网络系统支持,它是推进智慧法院建设的基础性工程。经过多年的努力,人民法院基本建成了全要素、集约化的网络体系,各类基础设施信息覆盖了全国所有法院。首先我们根据网络业务的客观需要,构建了五大网系,就是法院专网、移动专网、外部专网、互联网和涉密内网,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法院专网,现在全国所有的3525个法院10759个人民法庭和海事派出法庭全部接入了法院专网,为全国法院干警“一张网”办案、办公、学习、交流,为实现全业务的网上办理创造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 崔志刚:应该说,这样一个网络能够通达到法院系统的各个最基层的一些触角和基层的单位,完成了这样一张网的铺设之后,接下来按照一般的常规思维,在这张网上要做什么,也许要做很多基础性、设备和硬件的投资和建设,具体涉及到哪些方面? 许建峰:基于这“一张网”,全国法院着力提升各类执法办案场所的信息化水平,在诉讼服务大厅、科技法庭、执行指挥中心、信息管理中心等方面,重点的发力,推动技术装备的全面覆盖和互联互通。拿科技法庭这样一个最能够代表法院特点的场所来说,现在各级法院建成了2.9万多个科技法庭,在这个法庭上,可以实现多媒体证据的展示、远程的审判、庭审的录音录像、庭审直播、庭审语音的自动识别等等这样一些功能。西藏、四川等地的法院还根据他们自身的特点,把科技法庭搬到了巡回审判车,把先进的司法服务带到了村庄、牧场、田间地头,给人民群众提供极大的方便。 崔志刚:比如50岁以上的朋友们可能会记得以前看过一个评剧叫《刘巧儿》,这个案子的审理是在田间地头进行的,那就是中国最早的巡回法庭的雏形,叫马锡五审判法,现在我们在搞这个巡回审判,也是便于一些跨地域之间的案件,或者为了便于人民群众打官司设立的一些派出机构,具体到信息化建设方面,我们这张网络怎么更好的支持巡回法庭的建设? 许建峰:根据司法改革的要求,最高法院的先后设置了6个巡回法庭,我们打造了最高法院本部和巡回法庭协同的办案环境,每设立一个巡回法庭,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把信息化的环境要建好,原来叫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现在是兵马未动信息化先行。我们巡回法庭的干警和本部的干警都使用同样的办案系统,他们可以远程参加最高法院本部的视频会议,参与案件的讨论、参加审委会,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可以网上调阅辖区法院原审案件和关联案卷的电子卷宗,有效缓解了调卷周期长的问题,还可以实现文书等材料远程的电子签章。2017年,各个巡回法庭远程签章达到了4.48万多次,大大降低了司法成本。 崔志刚:应该说法院智慧了,首先方便的不光是巡回法庭,还有科技法庭建设,还有诉讼服务大厅、执行指挥中心这样内部的一些系统,其实法院工作最终的目的是什么?是服务于人民。人民法院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是司法改革第五个大方面的任务,引起了全社会乃至全世界的广泛关注,请您谈谈智慧法院在阳光化方面的进展。 许建峰:这是智慧法院建设一大重点。依托现代信息科技,推动司法公开,践行司法为民,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可以增进公众对司法的了解、信赖和监督。我们打造了以审判流程信息公开、庭审活动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等四大公开平台为主体,以一系列新型平台为延伸的系列化司法公开平台,阳光司法的广度不断地扩展,内涵在不断地丰富,目前已经覆盖了全国四级法院,覆盖所有的案件类型,实现从立案到执行,可以说主要流程节点全部自动公开。 崔志刚:刚才许主任说到四个平台,从审判流程信息到法庭审判的庭审情况,庭审之后裁判文书的信息展示情况,到最后执行环节,我们就这四个平台一点点往下说,先说第一个平台。对于整个审判过程、审判流程信息的展示方面,通过智慧法院系统我们老百姓可以看到什么呢? 许建峰:通过链接全国法院的中国审判流程信息公开网,当事人或诉讼代理人使用立案时分配的账号就可以登陆查看自己的案件进展,接受送达信息。截至目前,我们最高法院公开审判信息99.8万多条,总访问量达到257多万人次。 崔志刚:大家可以看一下我们屏幕上打出的示意图,这就是审判流程信息公开网。许主任,我看这张网有点像收快递,这张图有一点像送快递一样,比如立案文书签收没有、打官司进展到哪一步、哪一天通知我到庭,这些信息都能查到吗? 许建峰: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起到一个“快递”的作用,把所有的审判信息通过这个审判流程信息公开网快速地传递到当事人手中,以往很多当事人打官司对法院都有一种神秘感,有一些当事人千方百计找关系和熟人打听案件办理具体情况,现在就是让审判相关的内容、当事人感兴趣的内容用最快捷的方式送到他的手机上和桌面上,这样破除他的神秘感,最大限度的实现他的知情权。 崔志刚:某种程度上像我们解决就医难一样,把整个约诊信息在平台公开,大家通过网络约医,就我来说,很能理解这种心情,一般老百姓轻易不愿意打官司,如果说不能走到这一步,大家都愿意用调解的方式解决,但是真要求一个公道的情况下,在打官司的过程中,大家非常关注整个过程环节是不是公开公正,是不是透明,通过这样一张网,大家可以查一下叫中国审判流程信息公开网,就可以非常清晰、直观的看到自己的案件进行到哪个程度了。 崔志刚:第二个我们说一下庭审公开网。说到这点我有很多回忆,以前我们做庭审直播,还是条件很不具备,比如到了法院之后,首先架好网还要申请专用的光缆,再去和总部接收,收发信息很复杂。这套庭审公开平台建成以后,可以直接进到科技法庭,瞬间进入互联网,接入整个过程非常方便,所以对于很多老百姓来说,可以看一场高质量的法庭审判,一场公开公正的法庭审判,当然这是可以公开的法庭审判,有的比如涉及到一些隐私、机密还不适宜公开,但是在所有公开案件当中,如果从网络上、视频上可以直接看到,人民群众对法院的满意度也会有很大的提升。 许建峰:前年9月,中国庭审公开网正式上线,平台上民事、行政案件的原告被告的诉讼行为、律师的辩解辩护意见等,都与审判活动一起同步地向社会直播,现在每天都有大概4千到5千庭审在互联网上向社会直播。人民群众只要方便打开这个网站,就可以看到一系列的他们关注的案件,这种案件直播最为直观生动的向全世界、全社会传播了中国法庭司法形象,也是一场司法普法课程。到目前为止,中国庭审公开网累计直播庭审67万多次,点击率超过了49亿人次,我觉得关注度是在持续的上升,也说明它的效用。 崔志刚:如果我想查看一场庭审直播,比如想从中观摩和学习一下,怎么在网上点击呢?具体怎么操作呢? 许建峰:中国庭审直播网从地址导航上可以查到,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打开最高人民法院官网,上面有一系列四大司法公开平台以及其他全国法院的网站都在这上面,庭审直播网是司法公开里面的第二项公开的网站,一点击马上就可以看到现在大屏上显示的这样一个主页,可以一个个去查找关注的庭审。 崔志刚:我们再说第三个平台,就是裁判文书网,因为中国人口基数多,相对决定了案件也非常多,曾经有数据显示,中国的裁判文书网是全世界所有国家当中裁判文书上网最多的一个国家,是不是这样? 许建峰:是这样的。中国裁判文书网2013年上线,现在全国法院所有生效裁判文书,除了涉及国家秘密和青少年犯罪等一些特殊原因之外,都应该在生效7天之内上传到中国裁判文书网。所以,这个举措就使得法院的裁判接受全社会的检验,同时也能够倒逼法官,不断地提高自己裁判的质量。这个裁判文书网确确实实已经成为中国法治文明的一个重要窗口,也受到了国际国内的广泛关注。到目前为止,网站公开的裁判文书超过了4300多万篇,网站的访问量突破了137亿人次,每天事实上大概都有5万到6万篇以上的裁判文书上传到这个网站。所以整个访客遍及210多个国家和地区,确实成为全球最大的裁判文书公开资源库,也受到了全球很多知名学府研究和关注,应该说这个网站彰显了中国法院和法官群体的司法自信。 崔志刚:我觉得构建这张网耗费的心力、精力非常大,以前法官作出裁判文书除了要送达当事人之外,其他的可能就是加入资料库,现在全国所有法院的裁判文书收集工作是非常庞杂的,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许建峰:我们这方面在技术上做了大量的工作,第一,这个裁判文书网首先要对外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第二,法院的办案系统直接和互联网对接上,要采用安全可靠的措施,对接上以后,法官可以一键就把裁判文书推到这个网上来,这样才能不增加法官的负担,因为法官现在负担工作量也是很大的。 许建峰:对,每天全球有大量的访问量。访客的持续增加,给这个网站提出更好要求,这一点一直是我们在技术上要解决的问题,因为我们这个网站不太可能像一般的大规模经营的网站,我们是不盈利的,不可能像盈利性的网站,充分的、迅速的根据访问量增加硬件资源。所以,这些只能根据具体的情况再采取具体的技术措施。我们每天都要对它进行实时的监控。 主持人:法院裁判之后就是执行,是不是因为这个原故,执行信息公开成为中国法院第四大公开平台? 许建峰:也可以这么说。最高法院建成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实现全国法院执行案件信息、失信被执行人信息、终本案件信息、网络司法拍卖信息等内容统一、及时、自动公开,目前已经累计公布执行案件3598万余件,公布失信被执行人996万人次。执行信息公开是实现执行公正、提高执行威慑力的重要途径,已经成为国家征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持人:您能不能介绍一下,除了这四大公开平台,中国法院在司法公开方面还有哪些新的举措? 许建峰:在四大公开平台以外,我们还不断拓展司法公开的广度和深度,打造新型公开平台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最高法院上线运行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推动企业破产信息公开,为债权人、债务人企业、市场投资者、其他利害关系人提供在线司法服务。还建成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信息网,向社会公众公开减刑假释案件从立案到文书的全流程信息,让减刑假释司法活动全程“见光”。建成了中国司法案例网,引领广律职业共同体成员,参与司法案例收集、生成、研究和交流,努力构建案例研究新平台。 通过这一系列的司法公开措施,不但有效破除了人民群众传统意识中对司法的“神秘感”,拉近了司法和社会公众之间的距离,还有利于人民群众树立法治意识,推动形成全面知法、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环境,有力推进了法治社会、法治国家建设。 主持人:从您刚才的介绍中,我感受到了“公平正义看得见”。阳光司法机制还有一个关键词,就是“便民”,在这方面我们做了哪些工作? 许建峰:在构建阳光司法机制过程中,智慧法院的第二个作为就是践行司法为民。各级法院积极响应群众关切,创新诉讼服务模式,实现司法服务便捷化。 【诉服大厅】一方面,全国法院建设诉讼服务大厅、诉讼服务网、12368诉讼服务热线“三位一体”诉讼服务中心,努力让“打官司”不再难。诉讼服务大厅是人民法院阳光司法的重要窗口。全国法院都已建成诉讼服务大厅,其中86%的法院配置了比较完善的信息设备,能够为当事人提供诉讼引导等全方位信息服务。下面我们请大家走进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人民法院的诉讼服务大厅。【蜀山区法院介绍约9分钟】【主要内容:诉讼服务大厅是人民法院阳光司法的实体场所和重要窗口,通过配备大屏幕、导诉台、查询机和联网电脑等信息化设施,为当事人提供诉讼引导、立案登记、诉前调解和救助等全方位信息服务。截至目前,全国86%的法院都建设了信息化程度较高的诉讼服务大厅,安徽、福建等地法院创新研发智能导诉机器人、ITC诉讼服务自助终端等诉讼服务装备,为当事人提供更加人性化的诉讼服务。】 主持人:由此看来,信息化的诉讼服务大厅确实能够为当事人提供全方位的司法服务。那么,对于不能够直接来到法院的人群,各级法院又有那些远程的服务手段呢? 许建峰:在诉讼服务大厅以外,当事人和律师还可以通过诉讼服务网和12368诉讼服务热线获得便捷的诉讼服务。目前,全国已有76%的法院开通诉讼服务网,整合律师服务、申诉信访、人民陪审员管理等功能,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流程诉讼服务;全国75%的法院开通了12368诉讼服务热线年全国法院统一短信平台累计发送短信5600多万条。 主持人:据我所知,各地法院现在也积极开展“互联网+”诉讼服务,推进诉讼活动全流程网上办理,有哪些方面的具体举措? 许建峰:第一个方面是各级法院积极建设电子诉讼平台,最大限度减轻当事人的往返奔波。所谓电子诉讼,就是支持当事人、律师和法官在网上进行诉讼活动。最高法院积极推动全国法院部署网上立案、网上缴费、网上证据交换、网上开庭、电子送达5个标准电子诉讼功能模块,在吉林、浙江等地法院已经全面建成并广泛应用,实现了“全业务覆盖、全天时诉讼、全流程公开、全方位融合”。特别是网上证据交换环节,证据三方可见,并充分发表意见,庭审时重点关注有异议的证据,大大提高了庭审效率。2017年,浙江全省法院民事一审案件网上立案已超过40多万件,网上立案率达到52%。 主持人:周强院长在这次向全国人大的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到了杭州互联网法院,这是不是也是“互联网+”诉讼服务的全新模式呢? 许建峰:是的。去年8月18日,杭州互联网法院正式挂牌。这是中国建立的全球首个互联网法院,也可谓是网络空间法治化治理的“孵化器”。现在我们走进杭州互联网法院。【杭州互联网法院介绍约5分钟】【主要内容:为应对网络空间纠纷不断上升的形势,浙江法院率先探索建立网络法庭。2017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关于设立杭州互联网法院的方案》。同年8月18日,杭州互联网法院正式挂牌,其诉讼平台实现与多个电商平台对接,使当事人足不出户就能在网上参与诉讼,解决纠纷。2017年5月1日试点到今年3月2日,杭州互联网法院已受理网络购物、互联网金融、侵权等纠纷5761件,100%在线开庭审理,开庭平均用时仅25分钟,平均审理期限32天。】 杭州互联网法院是中国司法适应互联网发展大势的一次重大制度创新,为维护网络安全、化解涉网纠纷、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深度融合等提供了司法保障。 主持人:杭州互联网法院着眼网络空间治理,已经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必将为世界法治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关于“互联网+”诉讼服务,我们法院还推出了什么新的举措? 许建峰:今年2月28日,最高法院上线了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当事人可以在线提出调解申请,法院可以将类案推送给当事人,引导当事人选择调解方式解决纠纷,这个平台集合法院的审判调解资源和全社会的纠纷化解资源,共同做好纠纷调解工作,是大力促进社会矛盾有效预防和化解的新的措施。 主持人:信息技术已经为人民群众、为当事人和律师提供了诸多便捷服务。我注意到诉讼服务大厅还有机器人这样的智能装备。这些技术在服务官办案方面有哪些应用呢? 许建峰:审判工作是人民法院的核心业务,服务审判执行也是智慧法院的另一项重点内容。目前全国法院已经全面实现全流程网上办案,各级法院大力推进基于电子卷宗的网上审理,积极开发智能化审判辅助系统,辅助法官制作裁判文书、开展庭审活动、预判裁判结果,提升审判质效。最高法院委托河北高院研发智审系统,实现基于电子卷宗的智能化网上办案。下面我们到河北高院实地感受一下。【河北法院介绍,约3分钟…】。【主要内容:最高法院委托河北高院研发智审系统,将案件卷宗内容文档化、数据化、结构化,辅助法官一键生成各类通知书、传票、公告、送达回证等制式文书,通过检索、复用起诉状、答辩状、庭审笔录等信息,智能辅助法官快速生成裁判文书部分内容。截至目前,智审系统在河北、吉林、广东、浙江等地法院广泛应用,河北法院已累计帮助法官生成各类文书400万余份,辅助制作裁判文书40万余份,减轻法官案头事务性工作30%以上。】 主持人:刚才我们看到了河北法院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服务法官阅读卷宗、制作文书的应用情况,确实大大提高了办案法官的工作效率。 许建峰:是的。这样可以让法官们更加集中地处理复杂疑难的问题。目前智审系统在河北、吉林、广东、浙江等地法院广泛应用。 我们再来看一下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运用庭审语音识别技术支持法院开庭的情况。【苏州中院介绍,约5分钟】【主要内容:庭审语音识别系统通过识别庭审活动中的语音信息,自动区分庭审发言对象及发言内容,将语音自动转化为文字,采用人工智能辅助、批量修订等技术,书记员只需进行少量修改即可实现庭审的完整记录,提高庭审效率。截至目前,庭审语音识别系统已经在浙江、安徽、北京等地法院广泛应用。苏州中院已经使用该系统支持开庭2.7万余次,经对比测试,语音识别正确率已达到90%以上,庭审时间平均缩短20%-30%。】 主持人:我们了解到,除了河北、苏州以外,全国其他法院也都纷纷推动技术创新,涌现了很多智能化辅助办案系统? 许建峰:是这样。最高法院建设“法信”平台,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东方法律信息服务品牌,汇聚各类法律知识资源、案例、专业知识和成果,为法官、律师、学者、社会公众等不同群体按需提供全面、便捷、智能的法律知识资源检索、智推服务。2017年9月26日,“法信国际版”上线,将服务世界各国司法机关和人民,推动法律文化和法治文明的交流互鉴。截至目前,法信平台注册用户达到了63万多人,每月查看使用次数110万次以上。 再比如,针对影响司法公信力的瑕疵裁判文书,上海法院研发了裁判文书大数据智能分析系统,实现对裁判文书中61项要素的智能分析,发现人工评查不易发现的逻辑错误、诉讼请求遗漏、法律条文引用错误等问题,推进文书智能化纠错,提升司法公信力。2017年,上海法院分析裁判文书10万多篇,瑕疵占比22.07%,同比降低12%。 主持人:听您介绍,这些智能化的应用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人民群众还特别关注案件裁判的准确性和统一性,这方面智能化是不是也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许建峰:您说的很对。这方面我们也开展了积极的探索。江苏法院建立同案不同判预警系统,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自动分析公诉书和庭审记录,提取案件情节信息,智能预判量刑结果,支持法官上传判决书自动预测判决结果、计算偏离度并自动进行预警,为法官提供量刑参考,为审判管理人员提供智能监督管理工具。南京、苏州、盐城等法院试点使用以来成功预警高偏离度案件145起,准确率达到92%。。 主持人:刚才您介绍了智能化在服务法官办案方面的作用。执行难也一直是社会关注的话题,信息技术在破解执行难问题上成效如何? 许建峰:2016年3月,周强院长在全国人大会上做出了一个庄严的承诺,用两到三年基本解决执行难的问题。这两年来,最高法院推动基本解决执行难取得重大进展,信息化是攻坚利器。 为破解查人找物难题,最高法院建立覆盖全国法院及主要财产形式的网络查控系统,实现与中国人民银行、公安部等10多家单位联网,对各种财产形式做到全面覆盖、一网打尽,全国法院使用“总对总”网络查控系统共查询执行案件3910余万件,冻结款项2020亿余元。 为破解规避执行难题,最高法院建立失信被执行人联合信用惩戒系统,与国家发改委等60多个单位合作,实现失信被执行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目前,全国法院累计公布失信被执行人996.1万人次,限制1014.8万人次购买机票,限制391.2万人次乘坐动车和高铁,221.5万人慑于信用惩戒主动履行义务。 为破解财产变现难题,最高法院出台网络拍卖司法解释,形成以网拍为原则、以现场拍卖为例外的制度,将淘宝、京东等五家网站纳入司法网拍名单库,实现网络司法拍卖全国覆盖。建立全国统一的网络司法拍卖平台,2017年3月上线亿元,在高风险的司法拍卖领域实现了违纪违法零投诉。 我们还建设了全国法院执行案件流程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全国法院全覆盖、执行干警全覆盖、执行案件信息全覆盖,为8类执行案件设置37个关键节点,规范执行工作流程。通过建成人民法院执行指挥中心,构建上下一体、横向联通的执行指挥管理平台,初步形成了全国四级法院统一管理、统一协调、统一指挥的执行工作管理体系。这一系列的“组合拳”使得执行信息化在破解执行难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 人民法院审判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是不是也面临与其他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调问题? 许建峰:是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更能够统一证据和裁判标准、强化相互监督、促进公正司法。2017年,我们把推进跨部门协同办案作为人民法院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并取得了很大进展。 最高法院贯彻落实中央政法委《关于严格规范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切实防止司法腐败的意见》,推进建设减刑假释信息化办案平台,实现人民法院与检察机关、刑罚执行机关之间互通案件信息、网上协同办案,在大幅提升办案效率的同时,也使案件审理活动全程留痕、全程受到监督。通过这个平台,刑罚执行机关将案件材料扫描成电子卷宗并上传,直接通过减刑假释交换平台就可以在线移送卷宗材料、完成案件报请环节。法院立案法官可以在线批量接受刑罚执行机关报请案件,办案法官在线办理减刑假释案件。检察机关可以在线实时查询减刑假释案件的立案、办案流程、裁判文书等信息。目前,除个别地区法院以外,各地法院都已实现与检察机关、刑罚执行机关的协同办案。 主持人:在跨部门业务协同中,信息化助推“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是不是也能够大有作为? 许建峰:确实是这样的。上海、贵州等地试点研发刑事案件政法协同办案系统,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分析技术,明确不同诉讼阶段的基本证据标准指引,构建跨部门大数据办案平台,帮助公安、检察、法院办案人员依法、全面、规范收集和审查证据,统一裁判尺度,保障司法公正。通过这个协同办案平台,办案人员选择案件后,系统能够对录入的证据自动校验,并提示证据瑕疵,为办案人员提供证据指引,系统还能够判断证据链完整性,分析证据间印证关系、不同查证事项证据逻辑符合性、证据间的矛盾性等。到目前,上海试点法院已提供证据指引1.5万多次,发现证据瑕疵点400多个,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主持人:刚才说的跨部门业务协同,都属于政法部门之间,还有延伸到政法部门之外的吗? 许建峰:除了政法部门业务协同外,我们还开展了道路交通纠纷“网上数据一体化”处理综合改革试点,实现相关部门一网办案。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杭州市余杭区法院的做法。【浙江余杭区法院介绍约7-8分钟】【主要内容:针对我国道路交通纠纷日渐增加、人民群众耗时费力的突出矛盾,最高法院首先在杭州市余杭区开展道路交通事故纠纷“网上数据一体化”处理综合改革试点,就保险行业人民调解前置、损害赔偿标准统一、全流程在线审理等内容进行积极探索,实现交通事故纠纷全流程在线处置。】实践证明这一做法是可行的。2017年11月28日,最高法院进一步联合公安部、司法部、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在全国召开视频会议,决定在北京、河北、吉林等14个省份联合开展试点工作,下一步将在全国推广。 主持人:谢谢许主任的介绍。不论是服务群众,还是服务审判执行,都会产生也会需要大量的数据,法院是如何管理和应用这些数据的? 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十分重视司法数据管理和应用工作。按照周强院长“充分利用审判大数据,提高审判质量和效率,促进科学决策”的要求,我们以“大数据、大格局、大服务”理念为指导,构建了全国法院的大数据管理和服务平台。 这个平台实现了基于个案信息的司法审判数据自动汇聚。全国法院收结案数据每5分钟自动更新一次,每日大约汇聚7至8万件案件数据。从旁边屏幕上大数据平台的首页可以看到,今天截止到此刻,全国法院新收案件XXXX件,已结案件XXXX件。这个平台目前已汇集全国法院近1.4亿案件数据,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审判信息资源库。在数据的汇集过程中,我们建立了严格的数据质量管控体系,这为精准化的数据分析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许建峰:利用这个大数据平台,我们实现了全国法院司法统计报表的自动生成。传统司法统计是由各级法院司法统计人员利用手工或系统统计后,逐级上报汇总,形成全国司法统计报表。大数据平台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方式耗时费力且难以检验的弊端。平台能够自动生成全国四级法院除涉密报表以外的136张司法统计报表,报表上的每个数字,都可以下钻到具体的案件列表和案件详情,从而严格确保统计数字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追朔性。网络化的全自动生成,实现了司法统计历史上报表数量最多、一次性服务单位最多、生成效率最快等“三个之最”,真正是司法统计领域中的一次革命性跨越。【以某一个报表为例,介绍司法司法统计数据的可追朔性】 许建峰:确实如此。利用这些数据资源,我们实现了全国法院审判态势的实时分析。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审判态势分析功能。从各地、各层级法院受理案件趋势可以看出,2018年以来,基层法院收案最多的是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收案总量超过2.9万件,受理案件数量排名前十的法院多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地,民事排名前三的案由依次是民间借贷纠纷、离婚纠纷、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从2015年6月以来,最高法院审判态势分析报告所使用的数据,均源于大数据管理和服务平台,大幅提升了审判态势分析的及时性、全面性和丰富性。(数据截至12日) 许建峰:就是针对您说的这个想法,我们实现了基于关联融合信息的人事绩效评估。针对定量化人事绩效评估需求,大数据平台对汇集的人事数据和案件数据进行关联融合,提供面向法院、业务庭室、法官等多个维度的人事绩效评估服务,为建立“人与案、事与人”相关联的定量化人事绩效管理体系,发挥司法大数据在法官员额制改革效果评估、审判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的作用提供了重要支撑。 此外,我们以分平台为服务载体实现了多维度审判业务深度分析。基于司法大数据,分别面向全国31个高院和兵团法院,以及巡回法庭、环境资源案件审理、海事审判、涉港澳台等重点方向,构建了45个分平台,提供专项数据分析服务,例如在海事审判子平台中,我们可以看到,2018年以来,全国新收案件5800多件,在案件新收地区中,上海以1063件位列第一。(数据截至12日) 主持人:常常听法律专家们说,人民法院审理的各类案件情况,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生产生活的“晴雨表”、“风向标”。您这里的大数据平台是不是也能够说明人民群众关心的一些热点问题? 许建峰:您说的很对。基于这些数据,可以为人民法院和经济社会提供司法大数据实证分析服务。我们以服务人民群众、服务审判执行、服务司法管理和服务社会治理为主线,定期开展专题分析研究,目前已累计完成280多项专题分析报告。《涉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等多份报告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公开发布。让我们来看一下《涉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专题报告。这就是我们利用2014-2016年的全国案件数据开展的专题分析,并于2017年4月公开发布。研究表明,国内电信网络诈骗作案高发地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境外作案高发地多集中在东南亚。在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中,48.59%的案件为电信诈骗,59.47%的案件为网络诈骗,其中8.06%的案件二者均涉及。短信诈骗案件被告人通过伪基站群发诈骗信息诈骗的占68.59%;在网络诈骗案件中,通过提供中奖号码或其他增加中奖几率实施诈骗的案件占比为47.71%,通过聊天软件实施诈骗的案件占比为33.62%。诈骗方式上,通过发布虚假广告骗取受害人钱财的案件占比为42.73%,通过冒充熟人骗取受害人钱财的案件占比为29.52%。这些分析结论,有利于全国人民群众有针对性增强电信网络诈骗防范意识。 主持人:在司法改革中,如何确保廉洁司法也是大家关心的问题。信息化在服务廉洁司法方面有哪些作为? 许建峰:信息化在服务廉洁司法,促进司法规范化、审判监督和审判管理科学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个方面,通过审判执行全程留痕,筑牢司法活动数据铁笼。现在屏幕中间显示的是最高法院办案平台自动分案功能,目前全国法院全部实现网上办案,每起案件从立案到分案、庭审、合议、决定、制作裁判文书等各个环节均在网上运行、全程留痕。从系统界面可以看出案件超期情况,系统对于超审限案件会自动进行预警,帮助法官、审判管理人员把握流程节点。这些环节信息均以电子方式记录,并基于此开展审判监督和审判管理工作。 第二个方面,通过全国法院统一的过问案件登记,避免案件审理受到干预。在案件信息管理系统内,设立了内外人员过问案件的信息录入专库,外部干预司法活动和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情况,都全面、及时、如实地记录,并通报责任人员,有效起到对司法腐败的震慑作用。 许建峰: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三个方面,通过网上平台接受社会监督建议,最高法院建设了“人民法院工作人员违纪违法举报中心网站”,实现全国四级法院联动,支持群众举报的网上受理、督办预警和信息发布。现在屏幕中间显示的是设在互联网上的举报前台,主要用于收集群众举报和向举报人反馈办理情况,注册登录后即可进行相关操作。办理后台设在法院内网,负责对举报信息进行处置。举报网站拓宽了群众监督渠道,提高了发现违纪违法线索和查办违纪违法案件的能力,加强了反腐监督力度。 还有第四个方面,通过代表委员沟通联络平台,主动接受监督。这是最高法院开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网络沟通平台,从屏幕上的网站界面可以看出,网站设立法院工作通报、联络工作动态、代表建议及答复等栏目,便于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及时了解人民法院开展有关工作、审理重大案件以及办理代表建议、委员提案等情况,并随时提出有关工作意见和建议。 主持人:我们从刚才的介绍和演示中可以看到,服务阳光司法、践行司法为民、服务审判执行、服务司法管理、服务廉洁司法的各类应用,都需要有庞大的信息化体系支撑,你们是如何保障这些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 许建峰:您的问题切中要害。如何保障这些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可靠的运行,如何评价、发挥这些系统的应用成效,是我们一直努力关注的问题。为此,我们在业界率先提出并推行质效型运维的理念,就是不仅要关注信息系统建设,更要关注它们的运行成效。 我们自主开发了人民法院可视化质效型运维管理平台,我们也称之为法眼平台。它横向覆盖法院专网等五大网系,纵向贯穿基础设施、业务应用、数据资源和信息安全等四大要素,以运行状况和应用质效为关注焦点,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实时与事后相统一、常态与应急相协调,实现对五大网系的实时集中监控,对四大要素的动态质效分析。 【首页】从平台首面可以综览信息化全局态势。中间的地图表示法院专网的连通性,绿色连线代表网络畅通,红色连线代表网络中断。现在显示都是绿色,说明最高院到各高院和各办公区及巡回法庭的网络连接正常。在这里可以逐层下钻到基层法院网络。 【整体态势】左上角的基础设施态势显示已经纳入监控的设备数为1620台,其中有52台告警。CPU、内存、磁盘利用率以仪表盘方式显示;右上角的应用态势显示我们服务人民群众的23个应用、服务司法管理的64个应用和服务审判执行的30个应用状态均正常;左下角的数据态势显示我们的结构化数据存储量为3.94TB;右下角的安全态势显示,我们重点监测的设备98台在线并正常运转。 这四个方面的具体情况,我们都可以逐一展开分析。我们来看看刚才说的设备告警【下钻告警数】,显示我们的这些设备在磁盘和内存方面出了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都发送给技术人员及时进行处理。对每个设备,我们都会监测它的性能。比如,对计算设备的监测显示,办案平台的存储显示黄色报警,已经达到91.6%。这些告警提示我们要考虑磁盘空间的扩容问题,对数据存储方式进行优化。除实时监测外,我们还可以对设备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这台办案平台数据库设备,工作日负载比较高,峰值负载一般出现在10点到11点之间,我们会在这个时间段对其重点关注。 【应用系统】对于应用系统,可以在线个应用系统,每个应用都能从这里调出来【打开新四级内网网站】。各应用系统的运行情况一目了然。让我们来看看备受关注的裁判文书网。可以看到裁判文书网1月7号访问量有一个爆发式增长,导致裁判文书网的响应时间明显变慢。根据这个监测数据,我们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可以看到,10号之后,裁判文书网响应时间明显下降并保持稳定。 再来看一下办案平台,质效分析显示,“文档上传”和“刷新左侧面板”两个模块使用量最多,但平均响应时间均在5秒以下,处于比较良好的状态。案例参考模块,响应时间最长,但是使用量只有1次,可以暂时不做重点关注。通过业务指标,可以分析各审判部门立案数、结案数等业务指标。从平台中可以看出2018年各审判部门的结案数,其中第二巡回法庭和第三巡回法庭结案数量最多。 【音视频】音视频应用也已纳入监管范围。我们已经接入全国法院安防监控视频17857路,科技法庭视频17912路。可以实时对庭审规范性进行巡查,这是***法院正在开庭的画面。 【数据监控】对于数据资源,刚才从主页上看有3.94T结构化数据。从变化态势可以看出,去年9、10、11月份数据有明显的增长。我们开看一下数据资源备份情况,核心应用都进行按时备份,重要应用基本上都备份了。对于没有备份应用,可以进行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到最高人民法院业绩档案管理系统,在2018年2月2日进行了最后一次备份,已经有39天没有备份了。这就需要督促相应人员开展备份工作。 【质效报告】利用法眼平台的监测数据,我们每月形成并上报一份信息化运行质效报告,对最高法院和各地法院信息系统运行的主要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逐步改变以往信息化“重建设、轻应用”的模式。 通过质效型运维,我们的各类应用成效在不断提升,也为绿色发展贡献了我们自己的力量。我们对2017年全国法院通过信息化应用促进绿色发展的成效进行了分析。 具体数据表明,全国法院通过信息化手段减少群众办事和干警办案各类出行约14.4亿人次,减少出行约198亿公里,节约出行成本约161亿元,相当于节约标准煤99万吨、减少碳排量203万吨。此外,我们通过电子签章、公文网上流转等应用推进无纸化办公,2017年节约纸张约549吨,相当于保护9328颗树。综合来看,2017年我们通过各类信息化应用节约群众办事和干警办案时间约30亿小时,相当于传统工作方式149万人全年工作时间。 可以这么说,中国智慧法院建设已经在全世界法院树立了网络覆盖最全、数据存量最大、业务支持最多、公开力度最强、协同范围最广、智能服务最新的样板,为信息时代的世界法治文明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 主持人:这真是一组了不起的数字!从刚才的访谈中,我看到了智慧法院从规划、到建设、到应用、到管控的完整闭环,也正是这样的智慧法院建设,在不断地促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的现代化。下一步,将如何进一步推进智慧法院建设? 许建峰:【科技创新】习深刻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们也在智慧法院建设同时,开展了科技创新工作。“多元智能化诉讼服务及审判执行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基于人工智能的庭审信息化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与应用示范”研究任务、公共安全专项司法专题研究任务先后纳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可以说,面向智慧法院的人民法院科技创新体系基本成型,并以重点研发计划为纽带汇集了越来越多的高端人才,成为智慧法院建设的创新研发团队。 201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智慧法院深化完善、固本强基的重要一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将深入学习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为指导谋好篇布好局。用新发展理念统领人民法院信息化发展全局,坚持问题导向,攻坚克难,精准发力,进一步加快智慧法院建设步伐,促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 主持人:感谢许主任的精彩介绍。亲爱的观众朋友们,今天的直播到此结束。请大家继续关注3月15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系列解读之四,深入推进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