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配乐是电影叙事的另一种表达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11/29 12:55:30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当我们坐在影院里沉浸在当下各类电影大片中时,你可能不会注意到是什么样的音效和背景音乐,将我们代入到不同的气氛和情节中的。电影这场音画盛宴,强调的就是观众与剧中场景、剧情、以及人物的无缝连接。

  那么问题来了,电影最初的默片时期,在座无虚席的戏院里,除了放映机的运转声还有其他的声音吗?答案是肯定的。1895年卢米埃兄弟在巴黎放映电影时现场就是钢琴演奏作为配乐。所以,早在那个时期他们就已经意识到BGM的重要性了。

  假如电影在大型的音乐厅或大剧院放映,你就可以享受一个管弦乐队的演出。但如果是在小型的电影放映场所那可能就只有一个忧郁的风琴小王子了。为什么是风琴呢?因为,风琴只需要一个人操作便能达到多声道的效果,同时还可以发出马蹄声、雨声这类简单的音效。

  如今,声画同步算是所有影片的基本要求。但在默片时代,影片配乐大部分都是现场的即兴表演。同一部电影,换个场次,换个地点都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感觉。

  按与电影叙事的关系,电影配乐可以分为两种:对应和对位。对应,即正面衬托。比如《泰坦尼克号》片头的启航曲具有恢弘的气势,配合了开头的画面,突出泰坦尼克的宏伟壮丽。对应的音乐会调动起观众的感情,与电影中的人物感同身受,有时在不知不觉间就完成了这件事。

  对位,即反面衬托。比如在《辛德勒的名单》中,大屠杀现场,伴随着整个影片唯一有颜色的红衣女孩的身影,画外响起了由童声演唱的犹太民谣。音乐与叙事是对位,小女孩的形象和童声合唱是一种圣洁的洗礼,在暴力残酷的世界里似乎像是天使,与屠杀现场格格不入,反衬了杀戮的残酷无道。对位的音乐会使观众体会到电影想强烈突出表达的情感、情绪等等,印象深刻。

  按照在电影中出现的方式,电影配乐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现实性的音乐,也叫做客观的音乐,这类音乐在画面上有声音的来源;另一类是功能性的音乐,也叫做主观的音乐,这类音乐在画面上没有声音的来源。

  客观音乐通常是指电影场景中的自然背景音乐或是由作曲家为电影场景创作的气氛渲染音乐,以辅助电影画面的客观叙事为主的音乐,通常并不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多见于动作片或纪实类电影。

  主观音乐是指透过观众视角(上帝视角)或是剧中人物的主观视角来创作的配乐,它只需要表达某视角的内心情感即可,有时甚至可以和镜头里呈现的画面是相反的,当电影需要主观视角的情感表达时,通常会使用主观配乐来取得该视角人物情感与观众情感的最大共鸣,使得观众与剧中人物感同身受。例如当电影主人公的爱人与别人结婚的场景,使用欢乐的婚礼音乐就是客观配乐,使用忧伤的感情音乐就是主观配乐。电影导演通过对于主观和客观配乐的调配使用来调动观众情感。

  在各种艺术形式中,音乐最善于充分而深刻的抒发人物的内心感情,也最善于表现各种节奏,可以表现人物的身份,爱好和性格,还可以表露或抒发内心感受。通过音乐加强人物的动作性、心理活动,可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使人物的形像更加鲜明生动。

  音乐能通过主题的贯串发展、矛盾冲突、高潮布局,达到对剧中主要人物的歌颂或批判,帮助明确电影的意义;以及暗示剧情的进展或延伸,这样的音乐有时先于画面的视觉形象出现,例如在困难的时刻预示胜利和希望,在顺利的时刻预示艰苦挫折;有时后于画面视觉形像出现,延展戏剧情绪。

  此外,音乐还能引起一定时间(古代的或现代的)、空间(人类世界的或外空间)、环境(人间或仙境)的联想,加强表现影片的总的艺术结构;能够增加立体感,人类习惯于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感受客观事物,结合音乐的听觉形像,音乐旋律的起伏,和声、对位的织体,色彩丰富的配器等等,能更有效地表现听觉形象的立体感。

  整体而言,电影中的各个艺术元素,诸如导演、摄影、表演、美术……都围绕着主题思想而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电影配乐则用音乐这一手段为深化影片的主题思想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也使得电影这场音画盛宴能够使观众深受感染、沉浸其中。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