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8天长假徐州戏曲人忙碌在舞台上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10/10 1:45:50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10月7日,中秋国庆长假结束后的第一天,淮海文博园内的江苏省梆子剧院演职员们早早来到练功房,对词、练唱,备战将于本月底推出的新戏《大运河畔·户部山》。

  8天长假,火热的徐州文旅为百万游客留下了惬意与美好,对于梆子剧院人来说,11场“送戏下乡”演出活动,观众热烈的掌声和渴望的目光,便是收获和幸福,让大家无比珍惜。

  2023年全省“送戏下乡”省级直接采购配送惠民演出,由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江苏文化馆承办。江苏省梆子剧院选定的时间,正值中秋、国庆两大节假日。中秋传统佳节之前,许多演职人员匆忙给家中长辈送过节礼后,就奔赴在演出和转场的路上。

  此次巡演的现代梆子戏《母亲》《曙光》都是省梆子剧院近年打造的精品剧目。《母亲》讲述了淮海战役中,一位普通的母亲送子参军、不畏牺牲、踊跃支前的感人故事。《曙光》讲述上世纪20年代初,徐州早期党团组织创建人吴亚鲁在徐州播下革命火种的故事。两部优秀剧目先后获得紫金文化艺术节“优秀剧目奖”等多项省级大奖。

  “送戏下乡,就要送经典。”江苏省梆子剧院副院长孟国栋介绍,压缩版的《母亲》《曙光》两部戏,皆由原班人马出演,包括《母亲》剧中的女一号、国家一级演员吴燕等。

  俗话说“生书,熟戏,听不够的曲艺”。据介绍,另一部巡演剧目、传统古装剧《墙头记》在演出中也相当受欢迎。在汉王镇文化广场、倪园村百姓舞台,每当舞台上响起《墙头记》,都有熟悉的老戏迷跟着哼唱。

  “古装剧《墙头记》是中国戏曲的经典剧目。巡演中,很多老百姓爱看戏,能听懂,让我们的演出很接地气。”孟国栋除了担任演出主持人之外,还负责场外拍摄、发抖音,在线下线上传播戏曲。

  “到底是省里的大院团,水平就是不一样。”现代戏主演加群演40多人,传统戏也有30多人,强大的阵容、专业的演出让老戏迷们交口称赞,演职员们备受鼓舞。

  翻看巡演节目单,有时一天一场,有时一天三个地方演三场,还是不同的剧目,“演员们怎么能忙过来的?”记者的问题脱口而出。

  孟国栋介绍:“我们多在下午3点演出,5点结束,演员卸妆的同时,舞美拆装舞台,然后赶到下一个地方,舞美安装舞台,演员化妆,7点演出,时间上环环相扣。舞美们很辛苦,演员们也会帮助搭台。大家齐心协心,把好戏送到群众身边。”

  “演出地点大多在徐州的乡村,遇到饭点,有时找不到合适的饭店,大家就在路边小店买张煎饼,卷着咸菜吃,就是一顿饭。”青年演员朱倩是《曙光》里的女一号,她的丈夫也在剧院。为了不影响演出,夫妻俩早上把孩子送到长辈家中,晚上再接回家。

  最困难的还不是这些。按计划,新戏《大运河畔·户部山》在本月底要推出,新唱词假日前刚定下。大家一边忙着巡演,一边还要练习新词。

  靳柯军是剧院的老演员,他在新戏中扮演男一号,唱词量大。在巡演的途中、化妆的间隙,同事们常听他念念有词。晚上演出结束,卸妆回到家都11点了,他依然不敢休息:“一部新戏,唱词记不住,演出会卡壳。”

  “戏比天大。”节后的10月7日,省梆子剧院院长、《大运河畔·户部山》的艺术总监兼导演、主演燕凌又向大家强调了“精品生产”。每天需要处理各种事务的她,同样面临着背词的任务。

  就在前一天大许镇巡演的露天舞台前,细雨蒙蒙中的村民打着雨伞投入地观看。稍后雨歇,人,越聚越多。

  “今天演几场?”“你们什么时候再来”……连连掌声后,村民们的恋恋不舍,给这群忙碌的戏曲人不竭的动力。

  8天长假,火热的徐州文旅为百万游客留下了惬意与美好,对于梆子剧院人来说,11场“送戏下乡”演出活动,观众热烈的掌声和渴望的目光,便是收获和幸福,让大家无比珍惜。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