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影视对于观众不仅仅只是一“爽”了事更应给人精神上的提升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3/16 20:29:55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
|||||
近日,《三十而已》的编剧张英姬在回应网友吐槽大结局的“不爽”时,这样说道: 从创作一开始,我就没有奔着“爽剧”的套路,就是想写真情实感的三个女生。在她们身上,投射出最真实的努力和向上的东西。 这里,不讨论《三十而已》的结局,也不纠缠于“爽”的概念,仅就张英姬的观点谈谈影视工作者的业界良知。 显然,张英姬的创作态度是严肃和认真的,她没有走仅给观众一“爽”了之的“爽剧套路”,而是在三个女生身上,投射出“最真实努力”和“向上的东西”。 播出的反响也验证了这是一部难得的良心正剧,尽管还有“不爽”之处,但它着实给广大观众精神上的温暖和有益的启示。 张英姬的创作态度应当赞赏,《三十而已》实现的艺术效应令人欣慰,因为它践行了影视娱乐对于观众的主要作用——精神提升和审美熏陶。 在一个精神生活极度贫乏的时代结束之后,人们需要娱乐是自然和正常的心理,也是文化艺术起作用之时。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赵本山为代表的喜剧小品的兴盛正是迎合了老百姓的娱乐心理,一种文化消费习惯和消费群体也随之形成。 较长时间内,人们对于小品的喜欢近乎狂热,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它令人很爽!” 有着底层生活阅历,并在影视界摸打滚爬多年的冯小刚,敏锐地看到这一点,率先地推出迎合大众文化消费口味的喜剧电影,并机智地选择在春节期间放映。 1997年春节期间,冯小刚的电影《甲方乙方》一炮打响,以投资600万的小成本,获得了3600万的票房收入 。这在当时已是国产电影的最高票房了。 冯小刚借势发力,把自身优势发挥到最大值,接二连三地推出《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腕》、《天下无贼》、《非诚勿扰》等喜剧电影。不仅成为春节期间约定俗成的贺岁片,也延伸并占领了暑假、国庆等一年中的重要档期。 显然,喜剧电影比小品更为丰富,令人更“爽”,它不仅吸引了喜欢小品的一大批中老年观众,也培养了数量颇多青年观众。 观众自然给冯小刚回报了愈来愈多的票房。仅2008年春节上映《非诚勿扰》一片就突破3亿票房,创造了中国电影多年来少有的票房奇迹。冯小刚个人作品的总票房达到10.32亿,成为中国首个票房过10亿的电影导演。 这一时期,香港喜剧大师周星驰的电影也出现在内地。地域与文化的差异给内地观众带来新鲜的“爽”。自不量力又不断抗争的小人物形象,迎合了年轻一代审美情趣与草根市民的生存状态。 所以,周星驰的喜剧电影在内地都能收获很高的票房,仅《美人鱼》一片就拿下33.92亿元票房。 观众对喜剧电影的喜欢,给正在探索方向的年轻导演极大的诱惑和启发,他们用后发先至的功力,引领了国产喜剧电影的新潮流。 宁浩用《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疯狂的外星人》等“疯狂”系列喜剧片,讨巧了追求“爽”的观众心理,迎合了二、三线城市观众欣赏习惯。 徐峥用他对“人性”、“中年危机”“消费社会”等现实问题的准确把握,打造的《人再囧途之泰囧》、《泰囧》等“囧系”喜剧,使观众在欢笑中,得到精神上的快感与启迪。 已经对“冯氏喜剧”产生审美疲劳的观众,对两位新生代导演刮目相看,热衷他们喜剧的粉丝群迅速形成,票房纪录的不断刷新也就水到渠成了。 他们在逐步时尚的国产影视剧的熏陶下,在引进大片的刺激下,审美水平随之提高。他们已不满足一时之“爽”,还渴望得到精神的提升和审美的熏陶,也从被动的受众者,成为评判、乃至吐槽的参与者。 遗憾的是,一些影视工作者忽视了观众的心理变化,也不愿意静心研究观众新的需求,只渴望急功近利的生财之道。 他们像生产笑料段子一样,快速地制作出数量惊人的“喜剧电影”。已经具有辨别能力的观众没有给予他们所想象的高票房,而是多表现出理性的冷遇、非议、乃至吐槽。 某相声演员主演、参演及客串的67部喜剧影视剧,口碑评价几乎无一合格,于是便有了一个“豆瓣亡灵”的诨号。即使他使出浑身力气主演的喜剧《鼠胆英雄》,也因为质量堪忧,依然难讨观众和市场的欢心。 还如《跳舞吧!大象》、《银河补习班》等没有灵魂,粗制滥造、谄媚低俗的“山寨版”喜剧,在肆意糊弄观众的同时,也很快被观众分手了。 即使曾做出较好喜剧电影的制作团队,也沉浸于票房的一时成功,不思创新和提高,简单地按既成“套路”,快速地生产产品。 自以为可以糊弄观众,没料到已经觉醒的观众看穿、也看腻了这些“套路”。“低俗烂梗”、“土尬油腻”等这样的差评潮水般地遍布在网上。 电影的基本要素是故事与人物,“山寨式”喜剧多是笑料段子的堆砌,或逻辑混乱的事件聚集,人物也多是拙劣的脸谱化。 成功喜剧无一不是在笑中内涵社会问题,或展现人在困境的挣扎。“山寨式”喜剧的最大软肋恰恰缺乏这一意识与功底,最多是抛售一些“哄孩子”的心灵鸡汤罢了。 而在宣传上又极度地夸张和豪华。观众看了以后,发现宣传与事实大相径庭,就愈加反感了。 与此同时,虚空穿越、宫廷黑幕、神剧闹剧之类的影视剧也泛滥屏幕;搞笑、调侃、吐槽、选秀、互掐等恶作剧的综艺节目甚嚣尘上,形成一种不堪入目的娱乐过度、娱乐至上的社会风气。 这种风气在误导青年的同时,也制造出许多流量明星。于是,粉丝就依据自己的喜好,以明星为中心形成了一个个不同的“粉丝圈”。 “粉丝圈”之间又排斥和抵制,把娱乐狂热推向极端。看那部作品不顺眼,或者那个明星的势头压过了他们,就不加思考地采取网暴、拉踩、引战、吐槽、戏谑等过激行为。 什么是既有娱乐性,又不娱乐过度的艺术作品呢?如何既坚守文化良知,又能适应市场和观众的需求呢? 这是一部爱国主义题材的电影,立项时并不被投资人看好,是吴京用自己的房产做抵押,艰难上马。为了节约资金,所有的惊险镜头都不用替身,全由吴京个人冒着风险完成。 结果,惊心动魄的爱国故事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精彩的制作获得观众的喝彩,共和国的尊严让观众热血沸腾,以至于电影结束了,观众还不愿离去,长时间沉浸在故事情节里。 这部电影还是宁浩、徐峥等人所擅长的喜剧,但它的内容是作者反思和探索的结果。他们敏锐地抓住药品这一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严峻话题,并巧妙地赋予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喜剧形式。 于是,它就是笑中有泪,是滑稽外衣包裹的沉重思考,在引起观众强烈共鸣的同时,也留下久久的回味。 更重要的是,它提升了观众的欣赏口味,重燃起观众对中国喜剧电影的信心,也带来国家进一步强化药品管理的社会效应。 投资人的作用在影视市场中举足轻重,他们投资什么,导演才能拍什么,观众就能看什么。他们的价值取向,决定着影视市场的走向,引导着观众审美情趣。 前者主要致力于电影的投资和制作,这些年我们看到的《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烈火英雄》、《中国机长》等经典电影,都是出于他们之手,均取得很好的口碑和票房。 后者把正剧与商业剧完美地结合起来,推出了《琅琊榜》、《伪装者》、《清平乐》等优秀电视剧,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种良知与情怀,在为中国影视业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引导和培养了一代审美情趣高,辨别能力强的中国观众。 春节时,观众不是像过去那样仅图高兴和爽快,被喜剧片所诱惑,而是选择了故事新颖,品质高端的科幻片《流浪地球》,使其票房达44.49亿,位居贺岁片排行榜榜首,也成为中国电影票房第三名。 同样,在暑期更为激烈的票房大战中,观众依然把眼光投向以“内容为王”的国产电影中,给具有探索意义的的动画片《哪吒之魔童降世》更大的青睐,促其票房近50亿,排行中国票房第二。 更为欣喜的是,观众对国庆献礼片给予了特别的关注与敬重,对《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等电影倾注了极大的热情,自然也奉献了更多的票房,使国庆期间的票房达到80亿,比上年同期上涨45.16亿。 最难忘的是2022年秋冬观影的阵势,时尚的观众掠过一部部进口大片,坚定而敏锐地选择了没有大场面、大制作的《少年的你》,护卫它连续17天稳守票房冠军的宝座,最终实现15亿票房,进入中国票房前十。 按说《少年的你》是一个表现校园欺凌的悲剧题材,它不可能给观众带来轻松和爽快,但经过多年熏陶已具备艺术欣赏力的观众,关注社会问题,具备人文情怀,自然要偏爱这位“悲剧少年”了。 唯有写出好作品,才能满足观众的精神需求,并提升观众的审美情趣;观众的新需求又给作品提出更高的标准,从而促使艺术工作者拿出更好的作品。 中国影视业只有克服“一爽了之”、“娱乐至上”等等弊端,才能走上这条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
|